傳承三代留珍貴文物…(中篇)

特約:楊潔思

攝影:李志強、張智玟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傳統金店,都是家族生意,金飾品都是家庭式生產,自己生產自己賣。

吉隆坡雪森彭金鑽珠寶商公會副會長彭岸圃,便是典型傳統經營者。

其所掌舵的其昌金鋪,成立年份只比隆雪森彭金商公會遲兩年,也算是百年老店了。

其昌金鋪,于1916年9月27日開業,多兩年就邁入100個年頭了。

彭岸圃祖父輩開始從事金鋪與錢莊生意,1955年,其父親彭藝宗從祖父手中接過棒子,1997年,他再從父親手中接過棒子。

彭岸圃的辦公室,目前還留有爺爺及父親留下的工作桌,當年創辦人合照、甚至連公司每日交易記錄及當年的會議記錄、日據時代時上繳的奉納金收據,都保存下來。

老店就坐落雪州巴生大街,火車站斜對面,這兒是彭岸圃從小生長的地方,當年他們家人就住在店鋪樓上。

他帶著記者走過同排店鋪,去當地著名的“中國酒店”茶室時,對于同排老店鋪如數家珍。而古色古香的“中國酒店”,正是其昌金鋪的前址。

以老顧客為主

他在老店內介紹:前面是店舖,中間是生產工坊,工坊后面是儲藏室,儲藏室離后門還有一段距離,而住家則設在樓上。

上世紀70年代,巴生市跨河的大橋建成,把人流導向印度街,其昌所處的大街(Jalan Besar)人流大為減少,其昌的生意也受到影響,后來的生意都是以老顧客為主。

彭岸圃守著祖輩留下來的百年老店,凡事親力親為,也致力尋求更佳的營銷方式。

“一些老顧客前來買金,會有子女相陪,要吸引這些年輕一代成為客戶,金店內除了長青款式,也要有一些新穎款式,避免客人因買不到所要的款式而流失。”他說。

目前,彭岸圃的辦公室,還留有爺爺及爸爸辦公的桌子。他笑著說:“我爸爸不敢丟掉他的父親及伯伯辦公的桌子,我也不敢丟掉我父親和我伯父辦公的桌子。”

四張桌子,兩張黑漆的桌子,簡單卻典雅,另兩張棕色桌子,樸實沉穩,見證了先輩們的努力。

家族事業,父傳子、子傳孫,但是,眼下彭岸圃的孩子都不在這行,未來對他來說還是個未知數,不過,個性樂觀的他,並沒有太多惋惜與擔心,只是平靜地說:能走多遠就多遠。

老店能傳承三代走到今天,已是一項不易的工程,現今,來到歷史轉折點,未來會如何,就交由上蒼決定吧!

當年兼做錢莊生意

其昌這家百年老店成立時,在地球的另一端,世界第一次大戰打得正激烈。

19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軍侵占馬來亞,前后占領了三年零八個月,老店也幸運地,安然無恙渡過這個動盪的年代。

花錢買平安,當時,人們要繳奉納金以取得安居證,私人所繳的費用約是300元,公司上繳的數目則視公司規模而定。

其昌上繳了高達3200元的奉納金,彭順圃的爺爺彭達民當時在收據上註明,那相等于50(超過兩公斤)黃金,這是一筆大數目,相等于現在的30萬令吉,令人咋舌。

不過,彭達民當時是廣東會館的會長,是有名望的人,大抵是這樣,上繳的奉納金特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到南洋謀生的華人,匯錢的需求殷切,本地金店乃至藥材店,都附有匯庄或錢庄,好讓他們匯款給在中國的家人。

金舖由于資本雄厚,人們對它們有信心,托它們匯款也比較放心。因此,當時匯款服務也是金舖的主要業務。

以其昌金舖與錢庄來說,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錢庄生意占了總生意額的一半。

在中國的親人,收到海外匯款,才會有外匯券,才能藉此買進口貨。

直至中國改革開放后,本地華裔匯錢給中國親人的情況才大大減少,錢莊的角色也逐漸式微。

外勞購買黃金保值

以前,越南難民投奔怒海時,很多都隨身攜帶著金鍊金條。

所謂亂世黃金,黃金是最好的保價品,也是逃命時的本錢。

現今有個趨勢,就是在我國的外勞,喜歡購買黃金。他們不會把在本地賺到的令吉帶回國,但是因為對其國家的貨幣沒有信心,也不想兌換成該國貨幣,于是轉而將收入拿來買黃金,回國后,以黃金當貨幣交易,用以買地或進行其他交易。

隨著這股趨勢,有一些金店也開始專攻外勞市場。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初,首都市中心,靠近中央市場的曼谷銀行一帶,在全盛時期,有16間金店。后來,隨著城市外圍發展,居民遷出,現今這個舊城區已成為外勞集聚地,金店也只剩下4間,客源以外勞及旅客為主。

為了更好地服務外勞顧客,彭岸圃在當地的分行,只聘有一位華裔員工,其余員工都是巫裔與印裔。

文物資料保存完整

其昌最難得的一點,就是文物與資料保存得非常好,從公司開門做生意時的第一本營業日記、股東合同簿、議決成立時的議案部(會議記錄)、創辦人的照片,到日據時代的奉納金收據、定存收據等,都完好地保存下來。

翻看其早期紀錄,可以看到,當年的開業資本為7500元,其所存款的銀行,包括華僑銀行與正金銀行(Yokohama Bank)。正金銀行為日本銀行,主要角色是為日本歛收財富,日本戰敗后,這間銀行也就關門了。

除此之外,其昌也收藏了一些古老的金飾及金器,除了是珍惜其文化價值,也是對打金師傅手藝的一份尊重與欣賞。

兩年前,其昌尚有一位八十余歲的打金老師傅,手藝精湛,只要拿個成品樣本給他,也不用繪畫,他就能依樣葫蘆仿制出一件新的成品來。

唯老師傅的眼睛屢受白內障困擾,最終被迫告老退休。

打金師傅買少見少,如果要請師傅手工制作金器,必須預訂,不但工錢高,花費的時間也較長。

彭岸圃透露,一般上,人們特別訂制金器,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復制家族流傳下來的款式;二是有些華裔結婚,訂制龍鳳手環。

color=#FF8000>承父業度過金融風暴

早在初中一那時,彭岸圃便已到金店幫忙,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他中學畢業后,也就順理成章到金店工作,直到1997年父親去世,他接手掌舵。

彭岸圃接手掌管金店沒幾個月,就發生了影響深遠的亞洲金融風暴,令吉從1美金兌2.5令吉跌到1美金兌4令吉,黃金從1克30令吉漲至1克45令吉,人們的購買欲望轉弱。

僥倖其昌經營作風保守,即沒有大借貸,也沒有大擴充,加上店面是自己的,免去租金負擔,于是得以安然無恙地度過這個風暴。

賺取差價手工利潤

彭岸圃中學時期到店裡幫忙時,幹的是化金的工作,讓黃金循環再用,即以化學的方法提煉黃金,將客戶的舊金器融掉,再重新鑄造新的金器。

金器化金再循環的過程,會損耗少過5%的黃金,同時也要付給打金師傅重新鑄造新金器的工錢。不過,對于一些放了整年也賣不出的滯銷品,金店寧可承擔這些損失,也要將讓它們“浴火重生”。

金器是流動性高的產品,人們買了,過了一陣子,可能想要換款式,或換條更粗的金鍊,甚至是想加工,就會帶回金店去,這樣一去一回,金店便可從中賺取價差或手工利潤。

一年下來,一件金器可能轉了兩回,甚至四回。

若是貨物滯銷,放了整年賣不出,那金店就算虧了,得把它加工變身再放回市場。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