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朝吉︰红蓝海之争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廖朝吉︰红蓝海之争

近月来行动党掀起的蓝海红海之争,不单是党内路线之争,更是华人政治的界限以及前进方向的思辩。诸君讨论中混合了伦理的探究以及现实政治考量,得出了华人选民支持尚未巩固(红海未定),开拓马来人选民是否过早(蓝海冒进)的争议;以及作为跨族群的政治主张,不应只停留在文宣,需要在政治的实务操作上带领进步,突破种族政治的藩篱,这是蓝海开拓的必要。



华基政党在308后,也曾讨论是否开放党籍,走向跨族群政党,国阵也因为要淡化单一族群政党联盟的色彩,而作出直属党员以及国阵之友的设置,以迎合政治去族群化的诉求。争议点依旧是顾此失彼之争,即,如果放弃经营自己的族裔,而去开拓其它族群的蓝海举动,会不会造成尚未获得他族的认同而反被自己的族裔背弃的两失。纳吉的折衷就是推出1 Malaysia运动,国阵成员党也以巫统一天不开放,他们就必须要维持现状,以形成各族群“共治”的国阵模式。零和的保守精神以及取巧的选战策略,引来了505国阵的溃败。

华人的政治支持来到了一个转折点,在政治去种族化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马来政治的三根支柱(3R),即皇权(Raja)、宗教(Religion)以及种族(Race)。黄进发曾以小市民的狡狯论,谈及若要马来社群放弃土著主义政策,先须要让马来社群感觉到,迎接非马来人的合作,不会让马来人失去,反而让他们获得更多。因此华人社会必须要跨出去,要爱马来人。所以去种族化或所谓的“全民化”,需要先落实在亲近主体民族,那共同语言马来语学习的必要,以及多数族群马来文化及伊斯兰文化亲近的必要,成了政治去族群化的悖论。

拒绝最终目的



华人社会长久以来抗争马来文化霸权的结果,就是华人社会也构建了身分认同的三根支柱(3H):华教、华语、华人。那何以不先正名才来谈团结互助,即先认可了华人平等权益的诉求。主动的马来化,虽然披上了“全民政治”的外衣,那不就正好是巫统主导的马来─马来西亚版本的建国后,经营有年所要达致的马来─国族的模式吗?

所以,当行动党议员以国礼为理由,戴宋谷宣誓就任州行政议员,有人感慨80年代,华人议员戴宋谷成为马来人(Masuk Melayu)的争议可以休矣。民联华人议员以国之名,在群众演讲中,多说国语,开斋节穿马来服,学习斋戒礼仪,在80─90后新生代眼中是进步的,在父辈眼中,似乎也没那么刺眼。马来语的国语价值、马来文化的国家文化以及伊斯兰作为国家宗教,先搁置批评,暂缓历史解构,以现实政治考量,以“先认同后改进”的实践原则,作为共塑新的国家共识起点。

这个起点,原来是大马华人3H主义要抗争,要拒绝的国家文化的最终目的。蓝红海争议中的焦虑就在此。我们虽然可以在论述上区分出:马来人与巫统,马来文化与马来右派,中庸的伊斯兰以及激进的伊斯兰,但是在政治实践上,去族群化的主体就是族群自身,你难保群众不混淆,议员不错乱。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