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蓮珍︰記者的業配人生

柔佛專題策劃主任

台灣媒體人黃哲斌約4年前撰寫的《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至今仍是我視警惕的文章。

內容提到“這是業配,一個字都不能刪……它們像是外星來的異形,盤據了正常新聞版面……記者與主管被賦予業績壓力,不得不厚著面皮向採訪對象討預算、要業配……一家報紙主管開會時,公然指責不配合的女性同仁說,大家都在賣屁股,你不要自命清高。”

記者本身是個專業,與警方、律師、醫生、教師一樣,需用專業向社會負責,但現今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一代卻被嫌棄素質普遍在下降,為何?

這情況不僅發生在我國,中港台的記者素質也一直被廣泛討論。

試想,一個新晉記者還不懂得怎樣處理好一則新聞、如何抓好新聞角度,甚至還沒有能力去挖掘新聞,便被灌輸怎樣討業配、招商戶、分佣金,掛記著記者證,做業務工作,專業如何提升?

一家媒體要生存,少不了業配新聞,這是割捨不了的;但新聞版面不應該被業配吞噬和主宰,更不應淪為計價商品。

成功的企業懂得用人,也更知道各司其職的重要性,要是記者做業務、業務做廣告、廣告做兼職,最終只會淪為四不像。

曾有資深媒體人勸說,去接受這資本經濟社會的環境,不貪只會遭同事排擠,連他自己都忘了當初要當記者的初衷。

在這不景氣年代,口袋不爭氣確實令人懊惱,但這不應該成為警察收賄、醫生配貴藥的理由,記者也一樣,不是嗎?

專注于挖掘事件真相,報導具有教育、啟發和幫助社會的新聞,才是記者該做的,至少我是這么想的。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