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腳12日訊)為節省檳威兩地市政局垃圾處理開銷,以延長威南浮羅布隆垃圾場壽命,“工業廢料自付政策”,明年1月1日全檳開跑。
屆時,工業業者需全權承擔垃圾處理費,市政局將不再承擔,業者繳付的費用,依然保持在每噸垃圾量20令吉20仙,有關費用付給垃圾公司。
州政府仍在研究這項政策的機制,讓業者以預付卡系統方式付費,並將于10月初辦說明會,讓業者了解工業廢料自付系統的操作。
檳州地方政府委員會主席曹觀友說,目前所有工業產生的廢料,全送到浮羅布隆垃圾場處理,業者雖各聘有承包商和羅厘運送廢料,但在有關垃圾場秤垃圾重量后,市政局卻需對此付費。
“這項政策也有助讓工業業者減少垃圾,最大化循環,把丟棄物放在對的地方,就是資源;放在錯的地方,就是廢料。”
他今日為威省市政局“永續生產”研討會開幕后,作出上述宣布;其他出席者包括威省市政局主席麥慕娜、檳州環境委員會主席彭文寶和大山腳區國會議員沈志強。
只限工廠業者
曹觀友說,檳威兩地市局每年各別支付逾300萬令吉垃圾處理費,從工業地點運載垃圾到有關垃圾場,截至今年7月市局便已支付170萬令吉處理。
他指出,不僅是威省市局,就連檳島市政局也須自掏腰包,協助業者處理工業廢料,兩個地方政府開銷幾乎一樣。
他說,隨著這項政策已敲定明年開跑,此次宣布也為州政府首次對外宣布這項政策正式落實,惟這項政策只限于對工廠業者。
源頭垃圾分類挑戰大
州政府在減少垃圾量及推行綠化政策不遺餘力,但曹觀友說,“源頭垃圾分類”政策將面對更大的挑戰,因為涉及層面更廣包括每一個家庭,還需更多時間研究實行。
他指出,一旦源頭垃圾分類政策出爐,也有助減少運往浮羅布隆的垃圾量,一旦垃圾在源頭進行分類后,可再循環的物資就會從垃圾中分配出來。
“一些可循環的物資,由于混與廚餘后就變成廢料此分開后收集有助提高可循環物品量,政策或許可以這麼進行:一日收集廚餘,隔日則收集可用物資,以此類推。”
他在“永續生產”研討會上致詞時說,永續生產的概念也是提高循環物資的使用,例如A公司不要的物資,可給B公司作為資源使用,間接幫助市局減少垃圾處理進而延長垃圾場壽命,達到三贏局面。
近半垃圾來自工廠
耗198萬處理
麥慕娜說,市局所收取的垃圾量中有46%是來自工廠業者,達到9萬8304.32噸,處理開銷為198萬5747令吉64仙。
“在這些被丟棄的廢料中,有許多紙皮、塑料、箱子等可循環物資。”
她希望有更多工廠,仿效一些已實行“零廢料計劃”(Zero Waste)做法,減少將廢料運載到垃圾場丟棄,但轉化為有用及可循環物資。
“截至今年6月,多達113間工廠已有參與循環計劃,並設有50個對工廠進行每4個月檢查一次的站點,有17間工廠因沒有達到基本要求,而被環境局採取對付行動。”
她說,市局也在各地安裝56個新的閉路電視,截至今年4月已根據該閉路電視所拍到亂丟垃圾人士,發出40張罰單,其中12張罰單已償還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