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淘:啡親啡故──食之味在於人

姐 芷瑩

每一次出外用餐,即使不是刻意地穿街越巷,也會隨著走進羊腸小徑去尋味覓食。

這些年來,頂著日頭曝曬、穿風過雨,如此不辭勞苦,許多時候只是為了期待在最不起眼的地方,遇見最有美好的食之味。

尤其人一到了檳島、怡保這等美食天堂,不論是陳年老茶室裡,抑或是車水馬龍的路邊一隅,總是特別留意那些有老阿伯、老阿駐守的食檔。

我特別喜歡從裊裊炊煙中去看這些長輩認真煮食的樣子,每看一回就覺得他們會為平凡情境添加幾許人情味與親切感。

我一直都認為,這些從他們身上散發不可言喻的感動,其實是會間接竄流到他們為食客準備的盤中餐,讓大家吃起來特別感動。

在他們沉穩、熟練的烹煮手法中,那是對世間生活的執著,對人間美味的堅持,他們其實就是“食之味與心渾然而成一體”的實踐者。

更多的美食更是在地的文化歷史創造與見證元素,是以,這些窩居在城鄉一隅的人們,販賣的不只是食物罷了,而是美食背后的故事。這裡有人的故事,有食材的故事,更有人文環境的故事。唯有懂我們的故事的人煮出來的食物,方能圓滿大馬美食的故事。

至于這個屬于我們的料理故事是由自己人來傳承,還是讓外勞來發揚光大,則需要交由群眾來決定了。如果你是個認真的美食守護者,絕對沒有人可以阻止你只光顧和支持道地的掌爐火者,但這是要群眾一同認知,並且一起堅持到底的精神,才能繼續書寫這段美食史。

如果連留住美味都得用條例來約束,則缺乏了一份心,一份責任,一份使命,食之味也相應減退。別等明文規定了,明白你要的是什么滋味,你就知道怎么做才對,先由自己開始做起吧!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