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诗坚:悼念胡锦昌 | 中国报 China Press

谢诗坚:悼念胡锦昌

谢诗坚(资深媒体人)



上星期,听说我的好朋友胡锦昌入院,我马上反应说要去探病,但他说出院了,应没大事。未想在12日下午时分接获《南洋商报》执行总编辑陈汉光的一通电话告诉我胡锦昌走了。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不但令我十分震惊,而且也不可置信。我的挚友胡锦昌走了,也让我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

1984年他在韩江新闻专修班毕业后,于1985年进入我掌管的《联合报》担任助编。这一年,我与友人合创三日刊《联合报》,不久也出版《联合周刊》,我担任社长兼总编辑。

初来乍到的胡锦昌高高瘦瘦,平日沉默寡言。当时负责编辑部操刀的有艾柏(胡定发)(已故)、陈德川、郑钦亮等人,还有来自韩江新闻班的毕业生。胡锦昌就是从《联合报》打滚出来的一位后生。后来他展示他的才华而终于在报界占一个席位。



在千禧年后,他出任《号外周报》主编。我在因缘际会下又再与他挂上钩,但也忘了确实的日期,大概是2003/4年,应邀在他主编的《号外周报》开辟专栏,每周供稿一篇。有时也因突发新闻要我来个紧急或应时评论或针对某一个大新闻进行分析报导,主要是涉及政治课题。

有两件事是应他的盛情而促成我们的合作。其一是在2003年左右,他要求我将在报界服务25年的生涯选择重要的与时局有关的事项勾勒出不同时代的人与事的变化。我思索一段日子后,终于答应在《号外》连载我的报业生涯,取名为《我的文化苦旅》,这一段不平坦的经历从60年代一直写到90年代,其中的辛酸苦辣也真是难以一一表露。如今回想起来有些事已模糊,但感谢锦昌用这种方法激起我的回忆。

其二是在2007年,我国独立50周年,锦昌有意出版一本具有历史意义的专著,问我可否操刀?我一时也答不上来。我们见面之后敲定以政治和重要人物为经,用一年一个人物来反映出国家政局的变化。锦昌要我在一个月内一定要交稿。在头大如斗的压力下,我勉为其难地开展我的文字之旅。

这本图文并茂的专辑取名《大马50金风云人物》,副题是“一年一个风云人物,大马因他们而改变”,赶在国庆(8月31日)前夕推出市场,市场反应不错,不久就售罄了。

用小报风格办日报

我感谢胡锦昌在这本书内用少少的字交代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在80年代,编者可是拜读谢君(时任《星槟日报》总编辑)的著作《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后从事新闻业;过后我在他主政的《联合报业集团》工作,当时他是社长。在这个世纪担任韩江学院名誉院长的谢诗坚为《号外周报》拔笔写专栏时,他刚封拿督;而为《大马50金》撰文时,他初获博士学位(厦门大学文学博士)。从相识到相交,从劳资关系到文友,作者对编者而言,可是亦师亦友。”

就在这本书出版后的一年(2008年),我听说锦昌又有新的动作。这一回有人告诉我锦昌要从办小报转到办大报(日报)。初时有人质疑他的能力是否胜任?我的回答是:当今日报也走新路线,用小报的风格办日报正可使日报脱离传统而增加大众化,更加增添日报的可读性。这是新时代的趋势,也是一个必然的转变。结果,他把“小报”的精神注入了大报。在你侬我侬中,我们看到了大报中有小报的影子,谁说小报不能登大雅之堂?胡锦昌显然做到了。

如今正值风华正茂之年,胡锦昌不幸离我们远去了,他留下的办报风格也将成为报坛的美谈。他是继周宝振之后另一位能从小报走进大报的报人(周宝振办好《新生活报》后,又承接《中国报》,终于让《中国报》脱颖而出,周宝振成为第一个将日报转型成功的“小报”报人;用小报的风格来办大报,最终证明他是成功的)。

无疑的,胡锦昌从这方面得到灵感。

(谨以此文悼念逝世的挚友胡锦昌学长,他与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亦师亦友”情谊)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