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詩堅:悼念胡錦昌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謝詩堅:悼念胡錦昌

謝詩堅(資深媒體人)



上星期,聽說我的好朋友胡錦昌入院,我馬上反應說要去探病,但他說出院了,應沒大事。未想在12日下午時分接獲《南洋商報》執行總編輯陳漢光的一通電話告訴我胡錦昌走了。這一突如其來的消息不但令我十分震驚,而且也不可置信。我的摯友胡錦昌走了,也讓我回想起過去的點點滴滴。

1984年他在韓江新聞專修班畢業后,于1985年進入我掌管的《聯合報》擔任助編。這一年,我與友人合創三日刊《聯合報》,不久也出版《聯合週刊》,我擔任社長兼總編輯。

初來乍到的胡錦昌高高瘦瘦,平日沉默寡言。當時負責編輯部操刀的有艾柏(胡定發)(已故)、陳德川、鄭欽亮等人,還有來自韓江新聞班的畢業生。胡錦昌就是從《聯合報》打滾出來的一位后生。后來他展示他的才華而終于在報界佔一個席位。



在千禧年后,他出任《號外週報》主編。我在因緣際會下又再與他掛上鉤,但也忘了確實的日期,大概是2003/4年,應邀在他主編的《號外週報》開闢專欄,每週供稿一篇。有時也因突發新聞要我來個緊急或應時評論或針對某一個大新聞進行分析報導,主要是涉及政治課題。

有兩件事是應他的盛情而促成我們的合作。其一是在2003年左右,他要求我將在報界服務25年的生涯選擇重要的與時局有關的事項勾勒出不同時代的人與事的變化。我思索一段日子后,終于答應在《號外》連載我的報業生涯,取名為《我的文化苦旅》,這一段不平坦的經歷從60年代一直寫到90年代,其中的辛酸苦辣也真是難以一一表露。如今回想起來有些事已模糊,但感謝錦昌用這種方法激起我的回憶。

其二是在2007年,我國獨立50週年,錦昌有意出版一本具有歷史意義的專著,問我可否操刀?我一時也答不上來。我們見面之后敲定以政治和重要人物為經,用一年一個人物來反映出國家政局的變化。錦昌要我在一個月內一定要交稿。在頭大如斗的壓力下,我勉為其難地開展我的文字之旅。

這本圖文並茂的專輯取名《大馬50金風雲人物》,副題是“一年一個風雲人物,大馬因他們而改變”,趕在國慶(8月31日)前夕推出市場,市場反應不錯,不久就售罄了。

用小報風格辦日報

我感謝胡錦昌在這本書內用少少的字交代了我們之間的關係:“在80年代,編者可是拜讀謝君(時任《星檳日報》總編輯)的著作《馬來西亞華人政治思潮演變》后從事新聞業;過后我在他主政的《聯合報業集團》工作,當時他是社長。在這個世紀擔任韓江學院名譽院長的謝詩堅為《號外週報》拔筆寫專欄時,他剛封拿督;而為《大馬50金》撰文時,他初獲博士學位(廈門大學文學博士)。從相識到相交,從勞資關係到文友,作者對編者而言,可是亦師亦友。”

就在這本書出版后的一年(2008年),我聽說錦昌又有新的動作。這一回有人告訴我錦昌要從辦小報轉到辦大報(日報)。初時有人質疑他的能力是否勝任?我的回答是:當今日報也走新路線,用小報的風格辦日報正可使日報脫離傳統而增加大眾化,更加增添日報的可讀性。這是新時代的趨勢,也是一個必然的轉變。結果,他把“小報”的精神注入了大報。在你儂我儂中,我們看到了大報中有小報的影子,誰說小報不能登大雅之堂?胡錦昌顯然做到了。

如今正值風華正茂之年,胡錦昌不幸離我們遠去了,他留下的辦報風格也將成為報壇的美談。他是繼周寶振之后另一位能從小報走進大報的報人(周寶振辦好《新生活報》后,又承接《中國報》,終于讓《中國報》脫穎而出,周寶振成為第一個將日報轉型成功的“小報”報人;用小報的風格來辦大報,最終證明他是成功的)。

無疑的,胡錦昌從這方面得到靈感。

(謹以此文悼念逝世的摯友胡錦昌學長,他與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亦師亦友”情誼)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