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生活主題.回望過去,撫慰內心 愛自己療癒創傷
報導:譚絡瑜
台灣知名咨商心理師、悲傷療愈專家蘇絢慧,再次來馬辦講座。去年12月,她辦了《請容許我悲傷~生命的失落与療愈》,今年5月主講《其實我們都受傷了》。相隔3個月后,8月份,她再次來馬辦講座,講題是《與自己和好,愛自己,重新陪自己長大》。從分享“失落”、“療愈”到“愛自己”講座與一系列工作坊,她與大馬讀者一起練習《生命智慧》這門永遠學不完的課題。
上一次講座,分享如何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蘇絢慧老師看到許多大馬華人家庭有不願面對的傷痛,很多人覺得很苦。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缺少愛,雙方都會受傷。而孩子成長后,帶著原生家庭的傷害,會不自覺地傷害自己和身邊人,造成更多的創傷,無止境循環。于是,與自己和好、愛自己、重新陪自己長大,是愛的療癒,唯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才能療癒心中創傷。
她希望通過這次講座,與大家的生命故事做連結,從別人的故事里,听到自己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淚,撫慰自己的內心和傷痛。
缺少愛,是問題根源
社會慘劇登上報章頭條,我們看到專家分析犯錯原因時,最常提到的一句話是:“自小缺乏愛”。
究竟是因為“缺乏愛”或是“不懂得愛自己”,才會發生這么多凶殺、自殺、犯罪、感情糾紛、家庭倫理悲劇呢?
蘇絢慧老師認為,“缺乏愛”和“不懂得愛自己”其實是因果關係,一個人缺乏愛,對愛沒有領悟和感知,他很可能也不懂得愛自己和身邊人。一切不會無中生有,一個人會變成這樣,是受身邊教育影響,家庭與社會都難逃責任;依佛家說法,即是“共業”,共同因素形成的結果。冷血謀命凶手可能在成長過程中,受過家長老師傷害、社會不公平對待,造成偏激個性,最后爆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缺少愛和不愛自己,是許多問題根源。一個人因為缺少愛,所以需要有大量愛的記錄,于是,不斷索取和控制,而生懷疑和否定,導致愛化為烏有。
如果只追求外在的愛,沒從內在根源修復,當外來的愛無法滿足,就會產生更強烈的控制欲,害怕失去就威脅恐嚇:如果你不愛我就死給你看!如果你不愛我就殺死你!多少的感情糾紛,因為這種“錯愛”演變成悲劇。
“不允許愛人有他自己的生活和空間,要完全掌握強烈的愛,不是生命真正的愛。”蘇老師說,索求與控制不只發生在愛情當中,也常存在于父母與孩子之愛。一般人說孩子過于依賴父母,但其實也有不少父母過度依戀孩子,將孩子視為個人財產,完全佔有而引發許多家庭問題。
“缺少愛”和“過分的愛”都使雙方在一段關係中受傷害,而若逃避面對傷痛,我們將永遠受苦。
檢視反省,學習自我共處
蘇絢慧老師自己的故事,在多本著作中赤裸裸攤于人前,她曾說過:“我人生最大的收獲,就是看見愛,感受愛。愛一直都在,盡管我的過去如此坎坷。”
蘇老師自小父母離婚,對母親沒有記憶,父親將她寄養于親戚家中。在成長過程中,被譏笑批評,使她從小就學會察言觀色;與她相依為命的奶奶突然去世,而后,父親在她不知情下離世。
她曾感到失望、受傷、脆弱、無望、憤怒,在失去一切后,重新檢視反省,學習如何與自我共處,重新愛自己。
能夠勇于回望過去人生故事,承認自己脆弱的人不多。
我們自小被教育要成為一個強悍的人,才可能在殘酷現實世界中成功;奮斗使我們變成鋼鐵人,不願在人前示弱,漸漸失去柔軟的心,再也感受不到愛;我們根據過往的人生經驗,理所當然地向下一代灌輸“要成為強悍優秀的人,否則你在這個世上沒有任何價值”的觀念;我們輕易向孩子說出:“如果你被社會淘汰,就像垃圾一樣不配活在這世界上”等重話;我們不斷地要求孩子要強,不能接受一點點錯誤。
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孩子不斷去符合父母要求,迫使自己成為頂尖優越的人,即使一點打擊和挫敗,就等于全盤失敗。
以上描述的緊張關係,不一定是父母與孩子,也存在于愛情或任何關係之中。
要修復關係,必須先治療自己的內心。“父母與孩子,兩代之間的關係與傷痛,並無對錯,只是因為沒有好好回看。”蘇老師鼓勵我們先面對自己,要願意去碰觸早年生命故事的傷痛,把它說出來,才有機會被聆听和理解;強悍的鋼鐵人承認脆弱,才會得到更多的愛,心軟化下來,才能感受到愛,才發現,原來愛一直都在。
面對傷痛,照顧自己
找出口帶走悲傷
距離她上一回來馬不到三個月時間內,馬來西亞與台灣兩地又再發生多宗天災人禍,MH17客機在烏克蘭被擊落、彭湖墜機、高雄氣爆,兩國人們遭遇一波又一波打擊。即使並非當事人,遇害者與我們非親非故,但也被悲傷籠罩,有所失落。記者向治癒悲傷專家蘇絢慧老師請教,對于這種集體創傷,應該如何面對與克服?
蘇老師解釋,正是人類是有感覺的動物,我們才會感同身受、跟著受苦。首先,我們必須肯定這個人類特別的價值,如果面對災害而無感,那么這就是個冷漠的社會。再先進的科技也無法勝天,在死亡沖擊之下,人類顯示了原始的脆弱。
死亡帶來了強烈不安全感、不確定感,令許多人不禁懷疑:生命中到底有什么是穩固的?難道一切都不能控制嗎?小孩問大人:你會死嗎?我不想沒有你。大人自己也很無力,生死誰能掌控呢?
她認為,在這時刻最重要的是“照顧自己”,而這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要讓害怕、恐懼、憂慮的情緒有出口。出口有兩個方向,一是找信賴的親友傾訴,但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未必人人適合當支柱,那可以尋求專業輔導師或單位協助。
第二,覺察自己的身體反應,若出現頭痛、失眠、做惡夢、四肢無力、喪失食慾現象,首先嘗試調整生活步調,以听音樂、畫畫、運動等方法舒壓,嚴重的話則以藥物治療。
第三,尋找可以支撐自己的安慰力量例如信仰,減低對死亡世界缺乏認識的恐懼,相信人活著的意義不在長度,而是深度和厚度,活在當下。若無宗教信仰,也可以找到有相同經歷的團體,彼此鼓勵、互相支持。把專注力放在自己現在生活週邊的人和事物,才能夠把握當下,創造生命中可以付出的部分。
《無盡傷痛》
愛,是美好的。
但失去時,
身上因此形成巨大的傷口。
使人支離破碎,
使人疼痛不已。
痛,如此劇烈,而無止境。
此刻,就讓自己停歇,
受傷與脆弱,
都需要得到承認,
也需要足夠的時間,
為失去的哀悼。
台灣知名咨商心理師、悲傷療愈專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咨商研究所碩士。現為台北市任林教育基金會董事。曾任醫學中心社會服務室與安寧療護臨床社工師、協談中心咨商心理師,前后經歷13年。並曾兼任大學學生咨商中心、社區咨商機構咨商心理師工作。
目前為獨立執業心理師,與各助人單位、基金會及協會長期合作開辦專業訓練課程、生命探索與成長課程。特別聚焦在失落經驗探索與悲傷轉化、自我情感滋養照顧與生命傷痛療愈的主題上,舉辦各類工作坊、演講與社會哀傷文化改善的宣導活動。推動足跡遍及台灣各地外,目前也與馬來西亞及中國的專業機構合作發展滋養華人心靈工作,落實善生、善終、善別、善待的生命課題學習。
著作包括:
2001——《死亡如此靠近》
2003——《請容許我悲傷》
2004——《這人生》
2005——《生命河流》
2007——《喪慟痛》
2008——《于是我可以說再見》
2009——《因愛誕生》
2011——《當傷痛來臨時,陪伴的修煉》
2012——《愛,一直都在》
2013——《其實,我們都受傷了》
2014——《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
《與自己和好,愛自己,重新陪自己長大》 講座
主講人:蘇絢慧
日期:8月28日(星期四)
時間:8pm – 10pm
地點:PJ Sivik Hall
入場:樂捐10令吉
網上購票:www.marketer365.com/suxuanhui
詢問 :012-303 8558 燕琴
你是否不愛自己的理由千萬個,愛自己的理由卻怎么也找不到!愛自己,是自我成熟與蛻變的歷程,最重要的學習,這份愛自己的力量,是我們愛他人及愛世界的基礎。
在本講座中,你會回顧自己無法愛自己的過往歷史,那些讓我們受傷的早年傷痛,還有缺乏愛經驗,都隔絕我們生命與愛靠近。
並且學習:我們可以在愛的意願中,為自己學習一份愛自己的勇氣,以愛帶自己重新再長大一次,當自己心里最重要的再生父母,好好地滋養及關愛自己,容許愛真正在我們生命中發生。
面對失落,以愛為燈
黑暗中勇敢前進
多用問句替代告訴別人怎么做。例如問對方:希望我為你做什么,你會覺得好過一點?而不去告訴對方一堆人生大道理或生死觀點。——蘇絢慧
失落,指的是一個人曾經擁有的,但卻從此再也不復有,而且經歷分離並無力挽回。
人生中失落的東西很多,可能是親人,也可能是愛情、婚姻、家庭、朋友、健康、金錢、事業、名聲、夢想、信心……每一個失落,都伴隨著悲傷、憤怒、迷惘各種情緒,唯有愛能帶領我們走過人生幽谷。以下真實人生故事分享,希望能為正處于黑暗中的你點一盞燈,獲得走下去的勇氣。
有愛,一切都變得美妙!
很久以前的我,生活的中心點就是有個幸福的家。30歲時,與先生擁有自己的家,有兩個孩子,有自己的公司,當時的我覺得是最幸福的了。當我以為一切很圓滿的時候,先生竟然有了外遇。
那段婚姻關係快崩潰的日子,身邊的朋友常陪伴,雖然如此,這些失落,這些痛從不曾減少。一個星期的時間睡不著,吃不好,體重突然下降,人憔悴得很。看到自己天真可愛的孩子,忍不住哭泣,小孩也被自己的行為嚇壞了,我哭,他們也跟著哭。
也因為這樣的緣故,夫妻倆時常失控吵架,在孩子面前動粗。不久,年幼的兒子也變得憂鬱起來,有時他久不久會歇斯底里地哭泣,我從沒看過任何一個孩子哭得那么傷心,甚至哭倒在地,爬不起來,說自己走不動,央求媽媽帶他去看醫生。那是曾經感覺幸福的我,最失落的時候。
我們的生活雖然少了孩子父親的陪伴,可是我覺得自己更應該好好保護孩子,至少可以讓他們有比較正常的生活。就在那個時候,我突然覺得自己不能如此軟弱下去。
于是開始尋找援助,從朋友處借來引我深思的法師輔導CD、上佛學班、聽正能量的講座、看積極正面的書籍。在事業方面,我也積極地尋找自己的天地。
完完全全接受失落的自己
我覺得只有完全接受自己“失落”的這個事實,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能走出失落悲傷。比如孩子的突發行為,我想自己可以如何幫助孩子減輕他的憂傷,我開始著手看看關于輔導的書,尋求輔導員的協助,給孩子多一些陪伴。
我自己也去尋求心理輔導,參與一些慈善活動,接觸了宗教信仰,也上了多個心靈課程,心漸漸敞開,對于好多事,接受度大了。
以前我覺得選擇面對是為了孩子而做,可是到了后來,我才發現自己每一次的進步,都是讓自己更美好。這過程中,我覺得自己比以前更勇敢、自信了,然后相信這些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都是給我非常珍貴的禮物。
我相信自然法則,用心對待每一件人事物,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同樣的事情也會隨之而來!此外,擁有自己的愛好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我一直喜愛繪畫,一直期待開畫展。當生活有了中心點,有愛,一切都變得更美妙!
哀傷不是洪水猛獸
陳漢梅(45歲)—— 與孩子為伴
在我的哀傷歷程中,開始時,是朋友的陪伴,后來去見輔導員,最后甚至被很多身邊的人建議去見心理醫生,以便確認我是否因哀傷而得了憂鬱症。
經歷了一波波失落悲傷情緒的打擊,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就如蘇絢慧老師的書《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煉》裡所提到的,“悲傷”是失落后健康的情緒反應,當“悲傷”完整地被經歷與接納后,憂鬱的狀態,也會隨之消失。
我的體驗是,悲傷就像傷風感冒,只要得到照顧,就會痊癒。當然,這過程是非常煎熬的,因為我們的社會非常恐懼和排斥悲傷,尤其是深沉的哀傷。
曾經,我以為某些人可以理解我的哀傷,而坦白地在他們面前揭開自己的情緒,可是給我的感覺是,我像頭會吃人的猛獸,他們都害怕靠近我,他們都害怕我的哀傷會把他們給吞噬掉。
不過,感恩的是,一路上還是有朋友陪伴著哀傷的我,他們的陪伴撫慰著我,讓我可以慢慢地接觸、理解和接納自己。當然,家人的理解與包容,也讓我更放心地去經歷我的失落哀傷。
死別難受,終要放手
給母親最后一吻
第一眼看到媽媽的遺體時,我還是很天真地去尋找你還有呼吸的感覺,但就是找不到。很幸運的是,你當時睡去的模樣還是很安詳、平靜。雖然這不是最好的善終,因為我知道,無論你是怎麼樣離去,我都千萬般難以接受。或許這麼安詳的模樣是唯一的安慰吧,至少我還可以好好地跟你善別。
我知道再怎麼不希望你走,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唯有希望你一路好走……
哀傷很痛愛卻是永恒追憶
哀傷很痛,然而通過不斷的經歷,流通。允許這裡面有許多的愛,慢慢把自己重新整理起來。以上的文字是兩年前寫的,重看之后,發現哀傷是非常沉重的情緒,是非常考驗人的歷程,而沒有一個人可以倖免。雖然上了好多哀傷相關的課程,也學過靜坐,其實心情還是被牽引。
曾經也很自責,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這一切都在否定自己,批判自己的不是。
失去一個人,可能也失去了許多跟這個人的關係的意義,似乎變成沒有媽的孩子,變成沒有人疼愛的人,變成沒有一個永遠的避風港。在這個歷程中,真的讓自己看到自己的缺憾,自己的不足。
然而,一路走來,不斷地提醒自己的愛一直都在。允許自己的哀傷失落,甚至也允許自己做出半夜去墳場跟媽媽說話的傻事。
看起來像個傻事,然而這個允許是少了批判,多了許多接納,接納自己的情緒。這都是必然的,所以不需要批判自己,否定自己。會傷心,會痛,都是因為愛。感恩自己可以慢慢沉澱,慢慢地接受這個事實,而漸漸適應要這樣繼續自己的人生。原來愛一直都在。也通過這樣的經歷,才發現自己沒有學懂如何真正的愛自己。
媽媽,我們一直愛著你
第一眼看到媽媽的遺體時,我還是很天真地去尋找你還有呼吸的感覺,但就是找不到。很幸運的是,你當時睡去的模樣還是很安詳、平靜。雖然這不是最好的善終,因為我知道,無論你是怎么樣離去,我都千萬般難以接受。或許這么安詳的模樣是唯一的安慰吧,至少我還可以好好地跟你善別。
謝謝媽媽留下這么平靜的最后一面給我們,我相信這就是你一直以來的作風,寧願自己受苦也不會說出來的。謝謝你,媽媽。
曾以為等到很好的時機才給你獻上一個吻,我知道你會很尷尬,所以一直都沒有等到很好的時機。我想這有點遲,可是,我想我最后還是做了這最后一吻,你是允許的,對嗎?
我真的很安慰,還可以來得及做到。謝謝你再次提醒我,想要做就去好好地做,別等到一切太遲了才覺得后悔、遺憾。
我知道再怎么不希望你走,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唯有希望你一路好走。
你或許你會忘記我,不要緊,請你記得你是擁有很多愛的一個人。無論你去了哪裡,請記住這份愛,這股正的能量曾經住在你心中。我愛你,我們都很愛你。再見了,媽。
悲傷關懷從這兒開始
或許你是失去至愛的那一位,或扮演陪伴者的身分,以下是一些我們可以參考面對悲傷的方法(部分文字摘自:《于是,我可以說再見》一書):
◎如果我喪親,經歷失落悲傷,我可以怎麼做?
●允許自己好好地哭一場。
●找一個能支持自己的親友,吐露心情感受。
●做一些事情對失落對象的悼念,可以寫封、摺百鶴、祈禱或任何儀式。
◎如果我的親友喪親,經歷失落悲傷,我可以怎麼做?
●提供陪伴,不需太多語言,也可以適度擁抱與扶持。
●做好心理準備,當親友想談談時,承接住親友的哀慟之情。
●若發現超過自己能力所能協助,真誠告知親友,協助尋找助人機構。
同場加映
認識悲傷
記者:譚絡瑜
听說,最近面子書上又開始流傳“世界末日快要來了”的貼文,我是沒看過,也不想看,自從世界末日效應在2012年12月21日到達空前高潮后失靈消退,已經對所謂的“世界末日”不太感冒了。
據說,因為2014年連接發生太多天災人禍,有人指這些都是末日現象。天災人禍年年有,何止今年。不過,一單接一單的墜機慘案、氣爆、恐怖襲擊、戰爭確實叫人心痛,無數家庭因喪失親友而破碎,這種傷痛不僅當事人,但凡讀了新聞的人都感同身受,也多少勾起自己對死亡的回憶。生命中失去至親,確是最無奈之悲痛。
從書中抄來以下這段話,真切道出了喪親之痛:“一旦你失去親人,悲傷就會在往后的人生如浪潮一樣不規律湧來,又消退,再湧來,又消退,沒有靜止的那一天,除非生命不在。我們必須認識悲傷,知道如何對待悲傷、面對悲傷,到某一個時刻,甚至能欣賞悲傷,欣賞這人生的特別景致。”
經歷過同樣痛楚與心酸,自能對以上的話產生共鳴。我在年紀尚輕時先后失去父母,不懂如何面對,好似繼續成長生活,便自然地克服了悲傷。
但其實傷痛一直沒有好好處理,直至在“熟齡”之時喪失摯愛,才一併認真面對收藏多年的喪親之痛。每個人都有走過悲傷的方法,畫畫、文字、運動只是工具,意念才是轉化之關鍵。
從悲傷、心碎,到面對、接受、轉念,每一步都是艱難掙扎,在前進退縮間搖擺。回頭看,究竟什么支撐自己走過悲傷深淵?原來,是愛。
而來自身邊人的愛,都比不上愛自己的愛,因為唯有愛自己了,才有勇氣好好道別,好好向摯愛親人說再見,祝福他們一路好走,也承諾好好照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