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事焦點‧觀症狀防脫水 兒童腹瀉隨機應便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醫事焦點‧觀症狀防脫水 兒童腹瀉隨機應便

報導:陳筱柔



看似無生命危險的腹瀉,居然是兒童殺手?沒錯!

小兒科專家強調,腹瀉其實有輕重緩急之分,籲請父母謹慎對待腹瀉,避免釀成嚴重後果。

*全球每年大約發生17億宗腹瀉病例。
*每年約有76萬名5歲以下兒童因腹瀉而喪命。
*腹瀉是造成5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
*腹瀉是造成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WHO)以上的兒童腹瀉統計數據,敲響了兒童健康警鐘。我國衛生部2006年調查數據顯示,腹瀉是造成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罪魁禍首之一。兒科與小兒心臟病專科顧問拿督祖基菲力醫生(Datuk Dr.Zulkifli Ismail)指出,腹瀉(俗稱拉肚子)是小兒科門診普遍常見的問題,也是5歲以下兒童的最常見死亡因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肺炎。

“腹瀉可導致嬰幼兒患者排出稀鬆的液狀糞便,以及在短期內流失大量水分,這種情況會引起脫水風險,而脫水其實是非常危險的症狀。若脫水情況繼續惡化及沒有獲得治療,腹瀉有可能在短短24小時內導致嬰幼兒喪失生命。”他透露這種危急情況在2歲以下的幼兒更為常見。

事實上,腹瀉或因腹瀉致死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關鍵在于“預防”和“治療”:“服用輪狀病毒疫苗是預防腹瀉的有效方法之一。另外,父母若發現孩子出現腹瀉症狀,應盡速就醫讓孩子接受治療。”他提醒父母,別以為腹瀉是小病而掉以輕心或隨便使用“偏方”治療,更千萬別因為忽視孩子腹瀉症狀而造成無可挽回的遺憾。

祖基菲力:精明分辨腹瀉症狀

嬰幼兒的感覺和表達能力比成人差很多,即使是比較年長的兒童也未必能夠說清楚腹瀉情況,因此,父母必須正確理解腹瀉的各種症狀,才能達到“及早發現、盡速治療”的目標。

很多父母可能會以嬰幼兒糞便形態來判斷是否腹瀉,但祖基菲力醫生表示,嬰幼兒糞便稀爛帶黃未必是腹瀉。事實上,很多嬰幼兒都會經常排出黃色稀爛的糞便(尤其哺乳期間),這是正常的情況。他建議家長應該透過以下幾個方面觀察孩子的症狀:

▓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例如:一天排便三次或以上)
▓糞質稀爛或水樣大便(母乳餵養嬰兒排泄的鬆散稀爛“糊狀”大便並不是腹瀉)
▓糞便水分明顯增加
▓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
▓含未消化食物或帶有膿血、粘液等物質
▓腹瀉也常伴有高燒、嘔吐、尿量減少等症狀。
▓嬰幼兒出現精神疲乏、嗜睡、抽搐,甚至昏迷等症狀。

脫水警訊

▓異常口渴
▓煩躁不安
▓嘴唇干燥缺水
▓皮膚缺乏彈性和水分,甚至變得蒼白黯淡
▓極度疲累、意識減弱,甚至休克昏迷
▓尿量減少或完全尿不出來
▓眼睛凹陷

哈菲祖:新藥不影響腸道蠕動

嬰幼兒急性腹瀉的治療方案包含了幾項重點:補充水分、飲食治療、矯正腹瀉原因,以及藥物治療。目前治療腹瀉的藥物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口服補液療法(Oral rehydration therapy,簡稱ORT)和抗腹瀉藥物。

口服補液療法(例如:葡萄糖或電解質溶液)是管理急性腹瀉及避免脫水的主要方法。但是,口服補液療法無法解決急性腹瀉的其他症狀,例如:氣脹及反胃等等。

抗腹瀉藥物的作用則是透過緩和腸胃的蠕動,減少腸胃內排出的液體,從而達到緩和腹瀉,減少上廁所次數的目的。但是,抗腹瀉藥物卻可能會引發便秘之類的副作用,而且大部分治療藥物都只適用于成人,嬰幼兒在藥物選擇方面非常有限。

我國上個月正式引進適用于各個年齡層(包括小至3個月嬰兒和成人)的急性腹瀉治療藥物Hidrasec(Racecadotril),作為嬰幼兒急性腹瀉的輔助性治療藥物。

降低引發便秘風險

急性腹瀉通常是因病毒或細菌等引起,這些病毒或細菌會釋放出毒素,導致腸道分泌過多水分(這種情況也被稱為分泌亢進),由于腸道無法重新吸收大量水分,所以才會造成頻密的稀爛水狀糞便。

大馬雅培成熟藥品業務醫藥總裁哈菲祖醫生(M.Hafeezul Suraj A.Wilson)分析,這種創新抗分泌劑藥物的作用機制:“這類藥物可阻斷毒素導致小腸細胞造成液體分泌亢進(腹瀉)的機制,達到掌控分泌量、恢復液體與電解質平衡的作用,進而改善腹瀉症狀。”

他表示,這種藥物能在不影響腸道蠕動的情況下,直接減緩腹瀉的主要導因,因此也能降低引發便秘的風險。

急性VS慢性腹瀉

腹瀉主要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

▓急性腹瀉

急性腹瀉通常不超過14天,多半是因傳染、不干淨的食物或水源造成,最常見的原因是病毒或細菌感染所造成,例如: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沙門氏菌、痢疾桿菌等等。急性腹瀉的嘔吐症狀會比較明顯,大便也以稀水便為主,某些病毒性腸胃炎可能會合併呼吸道症狀,細菌性腸炎的糞便則較常出現血絲或黏液狀物質,急性腹瀉的嬰幼兒很容易出現精神疲乏、活動力不佳等現象。

▓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通常是指超過14天的腹瀉,而且原因也比較複雜,往往需要兒科醫生謹慎檢查才能診斷,治療方面也相對比較困難。腸道感染性疾病(例如:慢性細菌性疾病、腸道念珠菌病)、缺血性結腸炎、尿毒症性腸炎、小腸吸收不良、大腸癌等等都有可能會引起慢性腹瀉症狀。

居家照護小建議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預防嬰幼兒腹瀉的七大措施,其中包括:獲得安全飲用水、使用經過改良的衛生設施、用肥皂洗手、出生后首六個月以純母乳餵養嬰兒、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及食品衛生、提高有關細菌/病毒感染傳播的健康教育,以及服用輪狀病毒疫苗。

另外,父母不妨參考以下的居家照護小建議,做好居家健康管理,減少因感染而發生嬰幼兒急性腹瀉的几率:

1. 正確洗手

確保以正確方式(使用肥皂和流動水)洗干淨雙手,每次更換尿布后、餵奶前、沖奶前、餵食前,都必須洗手。

2. 空氣流通

保持室內良好的空氣流通,能夠減少病毒感染的機會。

3. 餐具消毒

嬰幼兒使用的任何餵食工具或餐具(例如:奶瓶、刀叉,餐盤等容器)都要保持干淨,經常消毒。

4. 食物煮沸

冰箱內放置的食物,必須煮沸后才能讓嬰幼兒食用。另外,牛奶在常溫下不能放置超過4小時。

5. 輔食添加

4~6月的嬰幼兒可以開始添加輔食,但父母應注意循序漸進,先從半流質食物逐漸到固體食物。脂肪類不易消化的食物不應過早添加。

6. 飲食規律

餵食過多、過少或不規律,都可能導致消化系統紊亂而引起腹瀉,因此要確保規律性餵食。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