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吃麵,除了“吳越人家”,上海人一定和“滄浪亭”比較。
兩家人基本上賣的都是一樣的麵條,碗是“吳”大,分量則兩家人相同,湯底亦差不了多少。
料和麵分開,小盤的菜先上,叫做“澆頭”。我要了糟香燜肉、醬炒腰片、香菇麵筋和炒素菜四碟澆頭、擺在面前,配著麵慢慢吃。
有些人不知道這種叫法,走了進來,拉了女侍指著我的菜:“要和他同一樣的!”
后來我看到另一個老饕,竟然可以吩咐硬麵或者爛麵,我還不知道有這種吃法,顯出我是大鄉里。
女侍走過來,我問她:“為什么你不問問客人要的是哪種麵?”
“你在櫃檯上買票時,就要說清楚呀!”她笑融融地:“我們還有澆頭過橋、底澆、加澆、寬湯、緊湯和加麵呢。”
說那么多,真不知怎么一個澆法。我一向吃麵喜歡湯另上,麵是像撈麵一樣不加湯,認為這才能吃出麵條的原味。
“那么你下次來,叫拌麵跟湯好了。”女侍教我。
又學會一樣東西。
“我們的服務項目中,還有特殊需要,盡量滿足這一條,你說到,我們就做到。”她說又為我上一課。
招牌的“滄浪亭”三個字寫得很美,是錢君陶先生的手筆,聽說從前的三個字是吳湖帆先生寫的,但文化大革命時被毀掉。
如果你在上海只有吃一頓麵的時間,我會推薦這一家,至少,它有一個配料架子,擺著芫荽、蔥、蒜茸和各種調味,一共有十樣,任君選擇,“任吃唔嬲”。
(上海之旅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