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建交40週年研討會.中國經濟飛速前進 大馬須開發更多商機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馬中建交40週年研討會.中國經濟飛速前進 大馬須開發更多商機

(八打靈再也22日訊)交通部長拿督斯里廖中萊指出,大馬必須探討如何在中國經濟飛速前進的大趨勢中,開發和爭取更多商機。



他說,馬華公會目前在草擬1份公會未來的施政框架,並強調經濟是國家建構發展的重中之重。

廖中萊今日為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及策略分析與政策研究所舉辦的“飛躍四十:馬來西亞中國建交40週年”研討會開幕時這么說,由于他未克出席,其講詞由策略分析與政策研究所主席拿督何國忠博士代讀。

出席者有中國駐馬大使館代表汪紅柳、拉曼大學副校長(國際與學術發展)尤芳達教授和中華研究院院長張曉威博士,以及馬中友好協會秘書長陳凱希。



廖中萊說,馬中建交是在時任首相敦拉薩認同和支持下促成,不但是我國外交史的大事,也改變大馬的建國路程,並改變我國廣大華社的命運。

他指出,民間團體和商團在馬中關係扮演積極角色,主動承辦許多活動、身體力行、出錢出力,必須獲高度讚揚。

更密切合作

廖中萊說,個人方面,參加研討會的陳凱希和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馬來研究中心主任吳宗玉教授,都是很好的例子。

“陳凱希是個出錢出力的典範,吳教授是馬來研究專家,幾十年來遊走馬中積極推動馬中學術交流工作,中國駐馬大使館許多使節皆是他的學生。”

廖中萊坦言,馬中若缺少這些默默耕耘的人去做牽線工作,今日不會出現兩國關係如此密切的情況。

他衷心期待,未來馬中能在政經文教各領域有更多密切合作。

尤芳達:通過研討會
檢視馬中關係

尤芳達說,通過學者專家雲集的相關研討會,可檢視馬中兩國關係,關懷兩國如今面對的挑戰,以及對兩國未來提供更多建設性意見。

他致詞時說,馬中兩國皆把2014年列為馬中友好年,因此研討會探討多年來兩國共同創造的成就和未來的挑戰,令研討會顯得意義重大,也彰顯了兩國密切的雙邊關係。

他希望在馬中建交40年時刻,能留下一些歷史記錄供后人研究,主辦當局在研討會結束后,將把所討論的論文集結成冊出版。

尤芳達指出,這場國際學術研討會內容涵概馬中兩國政經文教領域,旨在回顧馬中長遠交流,展望兩國未來發展,促進馬中學術合作,開發兩地研究成果,以及鞏固馬中友好關係,增進雙方深厚情誼。

“馬中兩國政經關係堅固密切,兩國有了傳統上的互信,共同追求和分享機遇及繁榮,這種夥伴關係令彼此受益不淺,也為區域的和諧穩定做出貢獻,進一步帶動經濟的活躍發展和建設。”

楊國慶:面對種族問題
馬中可互相借鑑學習

馬大中國研究所前所長楊國慶博士指出,馬中兩國面對的種族關係問題不盡相同,但可互相借鑑並從中學習。

他說,不論大國或小國,都會面對種族關係議題,而小國也不見得不會面對嚴重問題。

楊國慶週五在研討會上主講“從種族政治和種族關係的政治經濟學中學習”議題時指出,馬來西亞族群特徵是種族、文化和宗教等皆不同的相互增強形式(Mutually Reinforce),意味極少相似點,因此政府在施行政策上會面臨極大難處,是個非常難治理的國家。

多數族群得益

“大馬族群處于混居狀況,相反中國是漢族占總人口92%,族群是區域性聚居(譬如西藏人在西藏,維吾爾族在新疆),這種情況下國家或會面臨分裂危險。”

另外他說,族群優惠制度方面大馬主要是多數族群得益,中國卻顧及少數族群。

“中國情況,不等于少數族群或多數族群都會高興,前者或會認為本應獲得的利益因內部殖民主義而被漢族商人奪走;后者則對前者的升學和就業機會、豁免一子政策等有異議,。”

他說,因此中國政府施政時需讓兩方皆感到公平,避免造成誤解,馬來西亞方面也是如此。

甲蘇丹多次朝貢
黃文斌:馬中關係久遠

黃文斌說,從馬六甲王朝君主(蘇丹)自1405年開始,曾到中國入貢多達32次,足以窺見馬中關係的久遠歷史。

他說,其論文主要從明清時代有關馬六甲的文獻或文物情況,來探討早期馬六甲與中國的往來關係。

“論文以《明史》、《明實錄》所見的馬六甲君主朝貢明朝皇帝的記錄,和從馬六甲三寶山和青山亭所見的碑文、墓碑及匾額等資料,來探析明初和明末2個時期的馬中關係。”

讚揚敦馬敦阿都拉

他分析,明初時期,馬六甲君主多次到中國朝貢,明朝皇帝及馬六甲王顯然是宗主國和朝貢國或藩屬國關係;明末時期,甲必丹為避開明末清初動亂,或反清復明義士而移居馬六甲,前者馬中關係傾向政治,后者傾向商貿和移居。

另外,吳宗玉說,大馬連續6年成為中國在東協國家中的最大貿易夥伴,大馬2015年也將擔任東協輪值主席國。

他也讚揚前首相敦馬哈迪和敦阿都拉多次訪問中國,持續推廣馬中發展;並希望兩國成為永遠的好鄰居、好伙伴,共同努力開闢新篇章。

梁文勇:助解決南海問題
建議大馬扮演中間人

拉曼大學八打靈再也分院國際研究中心主任梁文勇博士建議,大馬可扮演中間人角色,協助解決南海問題。

他個人認為,涉及議題的多方需改變觀念,而解決問題的基礎在于互相做出妥協。

梁文勇在研討會主講《馬中關係和它對東協的含意》論文時指出,大馬是相較東協國家中,和中國關係最密切的國家,況且曾有過多次協助他國調解紛爭的經驗。

“大馬曾協助調解菲律賓政府和摩洛穆斯林解放陣線(MILF)的紛爭,見證兩方簽署和平架構協定,也曾協助泰國政府為發生在泰南的穆斯林騷亂提供和平解決方案。”

他說,東協是除了歐盟以外,最成功和備受矚目的區域性組織,而大馬將在2015年擔任東協輪值主席,屆時希望能發揮最大的作用,讓涉及的東協國家和中國以友好方式針對問題協商。

鄭明瑜:應促進人才流動性

拉曼大學管理與領導發展學院主任鄭明瑜教授指出,大馬人才流失情況日益嚴重,當局不應把重點放在將人才留在國內,而是促進人才流動性及與身在國外的大馬人才建立聯繫網。

她說,有關做法才能夠滿足全球經濟化體系的要求。

鄭明瑜在研討會主講《人才經濟學:議題和挑戰》議題時指出,人才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資源,而更趨向促成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她指出,商業環境的改變、科技日益先進及全球化等因素導致人才需求劇增,但同時間國家政策、教育和人口改變卻致使人才供給下降,形成人才缺口。

鄭明瑜說,大馬發生人才缺口主因是人才出現移民趨勢,雖政府設大馬人才機構應對有關問題,但至今無從得知其成功的程度。

“中國的人才缺口主因是過于急速的工業化發展及一子政策,若不在2020年前解決相關問題,恐將影響中國約2.3%的國內生產總值。”

許利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大馬將成重要支點國

(吉隆坡22日訊)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員許利平指出,大馬以互聯互通、政治溝通、經貿合作和文化交融的優勢,將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支點國家。

他說,中國的這項舉措以經貿和人文為雙翼,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鑑、合作共贏為核心,並旨在推動中國與周邊鄰國關係的全方位升級,同時促進馬中關係走向更成熟穩定的下一個40年。

他出席“飛躍40:馬中建交40周年研討會”第一場研究時,如是指出。

“目前中國與東協存在3個困境,即地緣政治結構引起的鄰國崛起心理困境、全球化導致經濟同質化競爭產生的發展困境和歷史與殖民話語體系錯位,導致島礁爭端演變而成的安全困境。”

他說,為了突破上述困境,中國將運用海上絲綢之路等“軟實力”構建緊密的中國與東協命運共同體。

“大馬之所以可成為有關舉措的重要支點國家,第一,大馬處于東南亞中心,獨特的海陸地理位置可形成覆蓋全球的物流網絡;第二,大馬是首個與中國建交的東南亞國家,前者可充當中國和東協政治溝通橋梁。”

建議建立鄭和學院

他補充,馬中經貿合作的卓越發展,及大馬作為亞洲版的“文化熔爐”,都有助大馬在海上絲綢之路佔先機。

另外,他建議,大馬可開展鄭和學術研討會和建立“鄭和學院”,傳播伊斯蘭文化並促進雙方人文交流。

出席者有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馬來研究中心主任吳宗玉、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中文系教授黃文斌和林水檺。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