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碧君:讀書郎當大夫

醫科,是天之驕子,許多莘莘學子,在小學、中學苦修多年,就為了擁抱它,希望經過數年苦讀,可以穿上白袍、戴聽筒,為病患診病、治療。

醫學昌明,人類平均壽命更長,加劇了人口老化問題,文明病也越來越多,因此,各國的醫生需求量都提高,馬來西亞也不例外,甚至在數年前面對醫生短缺問題,必須尋找“外援”,解決醫生荒。

隨著政府每年培養大約3000名醫學系學生后,預料我國會在2018年出現醫生過剩現象。但是,這個數據似乎無法影響好學不倦的拼命三郎報讀醫學系的決定,當政府大學醫學系學額減少至418個,以防醫生過剩,許多申請者被拒于門外,又引起不滿,政黨領袖召開記者會抨擊政府。

政黨質疑教育部這邊廂減少政府大學醫學系學額,那邊廂批准私立大學開辦醫學系,顯得理直氣壯,卻沒看清公、私立大學醫科培訓的宗旨與本質,包括政府在醫生空缺填滿后,醫學系畢業生可能失業的問題。

好學生立志當醫生,可喜,但不可以執著于非醫學系不讀,也不是成績好就能考上醫科;除了學業成績,報讀醫學系的學生還得有很好的應對緊急情況能力、溝通能力與表達能力,不只是拿起聽筒診病或操手術刀為病人治病這么簡單。

有人歡喜有人愁

韓劇《醫學團隊》、港劇《On Call 36小時》,也許讓大家對醫生這個專業有更大的憧憬,但那畢竟是戲劇,與實際的醫生專業經歷有一段差距。

1163名特優生將醫學系列為首選,但政府大學只有418個學額,激烈的競爭,肯定有人歡喜有人愁。

無法如願進入醫學系,不一定是壞事。不穿白袍,也能讓病人看到生命的希望;藥劑、病理、物理等與醫療有關的專業,也能貢獻醫學領域。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