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柔佛头条】零秘密((下篇)地方戏曲) .家长不鼓励︰没前途 戏曲难传承 | 中国报 China Press

【今日柔佛头条】零秘密((下篇)地方戏曲) .家长不鼓励︰没前途 戏曲难传承

报导:陈韦菘、黄慧琪
摄影:张来星、陈韦菘
(新山31日讯)现实社会阻碍孩子学习地方戏曲的机会,也成了中华文化传承的绊脚石。



据《中国报》了解,本地华裔对地方戏曲的冷待,主要源自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地方戏曲没有前途。

记者访问多名家长,他们普遍觉得,戏曲在未来的社会上无用武之地,因此,课余时间宁愿付高学费让孩子学习绘画、音乐、舞蹈等“主流”学术活动,相较起来较具前途。

因此,即使曾接触戏曲的小孩,对戏曲产生浓厚兴趣,也未必获得父母鼓励,有机会继续接受培训。



戏曲地位渐提高

其实,近年来,地方戏曲地位渐渐被提高,也频频登上国际艺术舞台,甚至被列为中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新山文化人陈再藩认为,学校在地方戏曲传承上,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将戏曲编入课外活动中,学生才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不同种类的戏曲,得以让中华传统文化获传承。

他相信,戏剧的传承工作从学校做起,必能改变目前断层的命运,让这项文艺表演在社会上重新定位。

当然,受访家长中也有不反对孩子投入予地方戏曲领域,也认同其文化艺术地位。

唯他们感慨,现今孩子生活太安逸,网络科技也融入日常生活中,要孩子长时间接受戏曲训练,恐怕吃不起苦。

不懂方言不是障碍

不懂得方言不是障碍,潮剧也可朗朗上口!

国光二校的许嘉玲老师说,最初挑选潮剧表演学生时,以活泼开朗性格为首要条件,当然首要条是获得家长同意。

她说,学生最初对潮剧一窍不通,因潮剧以方言为主,有的学生因为不是潮州人,或从小没有说方言的习惯,完全不了解其中含义。

但在儒乐团老师李美贞细心教导下,学生跨过语言障碍。

同时,学生还得练习的基本步伐和手势,包括莲花指及跑圆场等动作。

6名女学生坦言,学习过程中,练基本功时就觉得很吃力,曾想过放弃,可是,进入状况后觉得戏曲很有趣。

虽然她们对于地方戏曲,仍是一知半解,却不再觉得潮剧沉闷乏味,有者更立下希望未来成为潮剧导师的志愿。

时间难敲开班不容易

开办潮剧班不容易,时间难敲,家长也未必全力支持。

许嘉玲老师说,看见孩子站上舞台表演的那一刻,让她感到自己当初的决定和付出都是值得,虽演出后没有获得观众热烈回响,但她坚持传统戏曲有其存在价值。

许嘉玲在去年的潮剧表演中,主要担任协调工作,游走在孩子与家长之间,经过重重考验和多方面协调,才能顺利安排练习,再到台上演出。

她坦言,未来还要再召集学生排戏或开潮剧班,并不容易,因为学生排戏需要彼此迁就时间。

在课余时排练潮剧,除了要确保家长有空档可载送孩子,也不能与学生的补习课或其他课程撞期,安排上非常不容易。

家长同学奚落
6女生很受伤

6名女学生享受唱戏乐趣,全情投入演出,竟遭家长和学生以“无聊、沉闷”评语奚落,让她们很受伤。

新山几乎没有年轻人在学地方戏曲,《中国报》记者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新山国光二校,找到6名曾学习潮剧的三年级女生,分别是黄家谊、张晓彤、刘靓萱、邓羽彤、林佩和黄芷琳。

她们是在许嘉玲老师带领下,去年与潮剧结缘。

年轻的许老师注重传统中华文化与活动,去年学校举办恳亲会,她因曾接触过潮剧,便突发奇想将这项传统文艺表演搬上学校舞台。

她与柔佛颍川陈氏公会儒乐团导师李美贞详细讨论后,决定让小朋友演绎一段以朝鲜为背景的爱情故事《爱歌》。

她们的表演虽然没得到很大回响,甚至还被冷言批评,但她们不因此觉得气馁,更希望未来能继续在舞台上挥袖。

从互不相识变好友

学习潮剧的过程中有欢笑,也有泪水,也让原本互不相识的6名女生,成为好朋友。

年仅9岁的黄家谊、张晓彤、刘靓萱、邓羽彤、林佩和黄芷琳,谈起学潮剧的过程时说,间中遇到不少困难,又得兼顾学校课业,曾经想要放弃,但在老师和父母细心开解下,重拾信心。

她们透露,在练习期间难免有小插曲,如走错位等,彼此闹情绪发生口角。

这时,许老师需亲自出马,担任和事佬,从中调解纠纷,让练习顺利进行;虽然有吵架,她们却没有因此伤和气,反而加深了友谊。

她们异口同声指出,跑圆场是步伐中最难的部分,须绕着舞台中心转圆圈,搞得她们晕头转向,抬起手练兰花指也让她们吃了不少苦头。

冀有更多演出机会

6名女生与潮剧结缘后,便对潮剧产生兴趣,希望在老师带领下,有更多参与演出和学习机会。

她们尤其希望能把神话故事《西游记》摆上舞台,剧中主角“美猴王孙悟空”机灵搞怪,是他们之中最受欢迎的角色,邓羽彤便渴望能一圆美猴王梦,意外的是林佩竟喜欢猪八戒的角色。

张晓彤接触戏曲后,对潮剧产生莫大的兴趣,将潮剧老师列入自己第一志愿栏里。

平台少年轻一代无概念

平台少、不懂方言,年轻一代对地方戏曲缺乏概念。

曾竹先及萧素萍老师育有3名子女,他们曾想要让孩子更了解传统中华文艺,却因为提供的平台越来越少,接触层面不广,所以孩子也看过几次戏曲演出,对戏曲毫无概念。

萧素萍认为,戏曲是以方言说唱,孩子没有掌握方言,在听不懂的情况下,难以提起兴趣。

曾竹先说,小时候,庙宇和公会时常有戏曲表演,所以他都会跟着父母前去观赏,近年来在各个社区几乎没有看见戏曲表演。

他们建议戏曲推广工作,可从华文独中作起,独中拥有戏剧社,学生可在戏剧社增设戏曲班,解决断层问题。

“在我国教育制度下,华小禁用方言教学,所以戏曲要从小便灌输,有难度。”

郭晶晶:中国年轻人课余活动

就读北京师范大学的东马人郭晶晶,在中国北京留学期间,发现戏曲在中国也是年轻人的课余活动之一。

她说,她常和朋友到剧院观赏京剧和昆曲,发现中国政府在推广戏曲上下足功夫,他们为了迎合时代的脚步,修改呈献方式,吸引大批年轻人买票入场观赏。

她觉得戏曲在中国社会上备受重视,或许是因为校园内设有戏曲剧社,电视台设有戏曲频道,政府也开办戏曲培训学院,提供良好的平台给国人,所以戏曲在中国小孩心中早已种下幼苗。

她认为,解决本地戏曲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戏曲重新定为一种“艺术”,相信会有一定成效。

尊重孩子意愿

*黄裕华(28岁,广西人,教师)

我会培养孩子去学习乐器,若孩子提出想学戏曲,我会尊重孩子的意愿。

戏曲都以方言为主,相信学习华文为主的小孩也难以产生兴趣。

现在的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种类繁多,孩子在娱乐上的选择也增加,再加上学校并无教导及宣传,年轻人对戏曲完全没有概念,相信这才是戏曲没落的原因。

听不懂觉吵杂

*赖佩华(25岁,福建,台湾铭传大学)

在台湾求学时期,曾有一组中国剧团抵台表演,当时有被剧团的海报吸引,便约朋友前去观赏,最后却因为听不懂而离席,当时观众也寥寥无几。

我不会想学戏曲,听不懂,也不喜欢其曲风,甚至听起来觉得刺耳,感觉吵杂。

年轻人难接受

*李嘉韵(19岁,客家人,南方大学学院)

我对戏曲没有兴趣也完全不了解,但也不排斥接触,若有机会我还是愿意尝试观看,并了解戏曲是以怎样的一个方式呈献于舞台。

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深受外国电影的影响,要重新接受和了解地方戏曲也不容易。

查阅相关资料

*蔡建文(21岁,福建人,南方大学学院)

我没有观赏戏曲的习惯,却因文对传统文化有兴趣,曾经查阅地方戏曲的相关资料,对传统戏曲略知一二。

传统戏曲后继无人,很可惜,假若有机会将戏曲带入校园内,我也愿意协助成立戏曲学会或剧团,担任委员推广戏曲活动。

不会让孩子学

*冯小姐(42岁,会计师)

我居住在优景镇附近,听说这里有歌台表演和戏曲表演就带孩子来观赏,但没想到孩子会选择地方戏曲的位子坐下欣赏。

我个人觉得戏曲没什么前途,所以不会让孩子学习地方戏曲。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