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柔佛頭條】零秘密((下篇)地方戲曲) .家長不鼓勵︰沒前途 戲曲難傳承 | 中國報 China Press

【今日柔佛頭條】零秘密((下篇)地方戲曲) .家長不鼓勵︰沒前途 戲曲難傳承

報導:陳韋菘、黃慧琪
攝影:張來星、陳韋菘
(新山31日訊)現實社會阻礙孩子學習地方戲曲的機會,也成了中華文化傳承的絆腳石。



據《中國報》了解,本地華裔對地方戲曲的冷待,主要源自家長認為,孩子學習地方戲曲沒有前途。

記者訪問多名家長,他們普遍覺得,戲曲在未來的社會上無用武之地,因此,課余時間寧願付高學費讓孩子學習繪畫、音樂、舞蹈等“主流”學術活動,相較起來較具前途。

因此,即使曾接觸戲曲的小孩,對戲曲產生濃厚興趣,也未必獲得父母鼓勵,有機會繼續接受培訓。



戲曲地位漸提高

其實,近年來,地方戲曲地位漸漸被提高,也頻頻登上國際藝術舞台,甚至被列為中國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因此,新山文化人陳再藩認為,學校在地方戲曲傳承上,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將戲曲編入課外活動中,學生才有機會接觸和學習不同種類的戲曲,得以讓中華傳統文化獲傳承。

他相信,戲劇的傳承工作從學校做起,必能改變目前斷層的命運,讓這項文藝表演在社會上重新定位。

當然,受訪家長中也有不反對孩子投入予地方戲曲領域,也認同其文化藝術地位。

唯他們感慨,現今孩子生活太安逸,網絡科技也融入日常生活中,要孩子長時間接受戲曲訓練,恐怕吃不起苦。

不懂方言不是障礙

不懂得方言不是障礙,潮劇也可朗朗上口!

國光二校的許嘉玲老師說,最初挑選潮劇表演學生時,以活潑開朗性格為首要條件,當然首要條是獲得家長同意。

她說,學生最初對潮劇一竅不通,因潮劇以方言為主,有的學生因為不是潮州人,或從小沒有說方言的習慣,完全不了解其中含義。

但在儒樂團老師李美貞細心教導下,學生跨過語言障礙。

同時,學生還得練習的基本步伐和手勢,包括蓮花指及跑圓場等動作。

6名女學生坦言,學習過程中,練基本功時就覺得很吃力,曾想過放棄,可是,進入狀況後覺得戲曲很有趣。

雖然她們對於地方戲曲,仍是一知半解,卻不再覺得潮劇沉悶乏味,有者更立下希望未來成為潮劇導師的志願。

時間難敲開班不容易

開辦潮劇班不容易,時間難敲,家長也未必全力支持。

許嘉玲老師說,看見孩子站上舞台表演的那一刻,讓她感到自己當初的決定和付出都是值得,雖演出後沒有獲得觀眾熱烈迴響,但她堅持傳統戲曲有其存在價值。

許嘉玲在去年的潮劇表演中,主要擔任協調工作,遊走在孩子與家長之間,經過重重考驗和多方面協調,才能順利安排練習,再到台上演出。

她坦言,未來還要再召集學生排戲或開潮劇班,並不容易,因為學生排戲需要彼此遷就時間。

在課余時排練潮劇,除了要確保家長有空檔可載送孩子,也不能與學生的補習課或其他課程撞期,安排上非常不容易。

家長同學奚落
6女生很受傷

6名女學生享受唱戲樂趣,全情投入演出,竟遭家長和學生以“無聊、沉悶”評語奚落,讓她們很受傷。

新山幾乎沒有年輕人在學地方戲曲,《中國報》記者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在新山國光二校,找到6名曾學習潮劇的三年級女生,分別是黃家誼、張曉彤、劉靚萱、鄧羽彤、林佩和黃芷琳。

她們是在許嘉玲老師帶領下,去年與潮劇結緣。

年輕的許老師注重傳統中華文化與活動,去年學校舉辦懇親會,她因曾接觸過潮劇,便突發奇想將這項傳統文藝表演搬上學校舞台。

她與柔佛潁川陳氏公會儒樂團導師李美貞詳細討論後,決定讓小朋友演繹一段以朝鮮為背景的愛情故事《愛歌》。

她們的表演雖然沒得到很大迴響,甚至還被冷言批評,但她們不因此覺得氣餒,更希望未來能繼續在舞台上揮袖。

從互不相識變好友

學習潮劇的過程中有歡笑,也有淚水,也讓原本互不相識的6名女生,成為好朋友。

年僅9歲的黃家誼、張曉彤、劉靚萱、鄧羽彤、林佩和黃芷琳,談起學潮劇的過程時說,間中遇到不少困難,又得兼顧學校課業,曾經想要放棄,但在老師和父母細心開解下,重拾信心。

她們透露,在練習期間難免有小插曲,如走錯位等,彼此鬧情緒發生口角。

這時,許老師需親自出馬,擔任和事佬,從中調解糾紛,讓練習順利進行;雖然有吵架,她們卻沒有因此傷和氣,反而加深了友誼。

她們異口同聲指出,跑圓場是步伐中最難的部分,須繞著舞台中心轉圓圈,搞得她們暈頭轉向,抬起手練蘭花指也讓她們吃了不少苦頭。

冀有更多演出機會

6名女生與潮劇結緣後,便對潮劇產生興趣,希望在老師帶領下,有更多參與演出和學習機會。

她們尤其希望能把神話故事《西遊記》擺上舞台,劇中主角“美猴王孫悟空”機靈搞怪,是他們之中最受歡迎的角色,鄧羽彤便渴望能一圓美猴王夢,意外的是林佩竟喜歡豬八戒的角色。

張曉彤接觸戲曲後,對潮劇產生莫大的興趣,將潮劇老師列入自己第一志願欄裡。

平台少年輕一代無概念

平台少、不懂方言,年輕一代對地方戲曲缺乏概念。

曾竹先及蕭素萍老師育有3名子女,他們曾想要讓孩子更了解傳統中華文藝,卻因為提供的平台越來越少,接觸層面不廣,所以孩子也看過幾次戲曲演出,對戲曲毫無概念。

蕭素萍認為,戲曲是以方言說唱,孩子沒有掌握方言,在聽不懂的情況下,難以提起興趣。

曾竹先說,小時候,廟宇和公會時常有戲曲表演,所以他都會跟著父母前去觀賞,近年來在各個社區幾乎沒有看見戲曲表演。

他們建議戲曲推廣工作,可從華文獨中作起,獨中擁有戲劇社,學生可在戲劇社增設戲曲班,解決斷層問題。

“在我國教育制度下,華小禁用方言教學,所以戲曲要從小便灌輸,有難度。”

郭晶晶:中國年輕人課餘活動

就讀北京師範大學的東馬人郭晶晶,在中國北京留學期間,發現戲曲在中國也是年輕人的課余活動之一。

她說,她常和朋友到劇院觀賞京劇和崑曲,發現中國政府在推廣戲曲上下足功夫,他們為了迎合時代的腳步,修改呈獻方式,吸引大批年輕人買票入場觀賞。

她覺得戲曲在中國社會上備受重視,或許是因為校園內設有戲曲劇社,電視台設有戲曲頻道,政府也開辦戲曲培訓學院,提供良好的平台給國人,所以戲曲在中國小孩心中早已種下幼苗。

她認為,解決本地戲曲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將戲曲重新定為一種“藝術”,相信會有一定成效。

尊重孩子意願

*黃裕華(28歲,廣西人,教師)

我會培養孩子去學習樂器,若孩子提出想學戲曲,我會尊重孩子的意願。

戲曲都以方言為主,相信學習華文為主的小孩也難以產生興趣。

現在的電視節目、網絡遊戲種類繁多,孩子在娛樂上的選擇也增加,再加上學校並無教導及宣傳,年輕人對戲曲完全沒有概念,相信這才是戲曲沒落的原因。

聽不懂覺吵雜

*賴佩華(25歲,福建,台灣銘傳大學)

在台灣求學時期,曾有一組中國劇團抵台表演,當時有被劇團的海報吸引,便約朋友前去觀賞,最後卻因為聽不懂而離席,當時觀眾也寥寥無幾。

我不會想學戲曲,聽不懂,也不喜歡其曲風,甚至聽起來覺得刺耳,感覺吵雜。

年輕人難接受

*李嘉韻(19歲,客家人,南方大學學院)

我對戲曲沒有興趣也完全不了解,但也不排斥接觸,若有機會我還是願意嘗試觀看,並了解戲曲是以怎樣的一個方式呈獻於舞台。

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深受外國電影的影響,要重新接受和了解地方戲曲也不容易。

查閱相關資料

*蔡建文(21歲,福建人,南方大學學院)

我沒有觀賞戲曲的習慣,卻因文對傳統文化有興趣,曾經查閱地方戲曲的相關資料,對傳統戲曲略知一二。

傳統戲曲後繼無人,很可惜,假若有機會將戲曲帶入校園內,我也願意協助成立戲曲學會或劇團,擔任委員推廣戲曲活動。

不會讓孩子學

*馮小姐(42歲,會計師)

我居住在優景鎮附近,聽說這裡有歌台表演和戲曲表演就帶孩子來觀賞,但沒想到孩子會選擇地方戲曲的位子坐下欣賞。

我個人覺得戲曲沒什麼前途,所以不會讓孩子學習地方戲曲。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