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秧谷历史 超越吴哥窟(上篇)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布秧谷历史 超越吴哥窟(上篇)

特约:张吉安



《十分专题》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从马来亚到马来西亚,绝非区区的57年,就能雕塑出一个国家的容颜,既然如此,就去找一座不「说谎」的博物馆,追本溯源吧!

这一趟,乡音工作者张吉安返回家乡,用全新视角,「发现」被埋葬的古文明挽歌──吉打布秧谷文明遗址。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打开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文化窗口,跨进历史的门槛。综观我国多数的博物馆,只是在表面上做到了主旋律的橱窗陈列,门之内却堆砌了支离破碎的文物,冰冷静卧,毫无生气,根本就体现不了一个国家历史承传的深度和厚重,这是国内对博物馆情有独钟人士的感叹。

偏偏在北马吉打,鲜少人提及的日莱峰山脚下,一座外貌恰如年久失修的凡夫民宅,平日不需入门票,也不会出现人流排队的博物馆,竟然承载着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甚至,从1980年开始,摆出了一批公元3世纪至11世纪的出土文明,单从历史据点,就足以超越闻名世界的吴哥窟了!

可惜的是,在学校的教科书上,这一段史诗篇章被省略得囊橐无余,更见不到州政府或旅游局的重点宣传,促使国民思维,只好一厢情愿地只能装载马六甲王朝和回教文明而已。

所幸,在1926年,来自英国的考古学家夫妇:夸瑞奇威尔士(Quatrich Wales)和多萝西威尔斯(Dorothy Wales),在吉打州的玛莫村(Kampung Merbok)地底下,发现第一处埋葬千年的布秧谷陵庙。他们如履薄冰、亲手挖掘出这珍贵的兴都教文明。

走进室内的布秧谷考古博物馆,可以建立对文明遗址的基础知识;再走出室外到已发现的遗址上,感受文明的刻度;至此,总算补足教科书对这一段史诗篇章的不足之处。

揭开印度艺术黄金时期

根据考古鉴定,遗址带有朱罗古国(Chola)建筑的遗风。朱罗王朝,这一个坐落在南印度半岛的古国。从公元1世纪兴旺至13世纪的王朝,代表印度艺术殿堂的黄金时期:从文学、音乐、诗歌、戏剧、雕塑、建筑、绘画,都深深影响了兴都教的荟萃。

在布秧谷古庙和陵墓范围出土的雕塑,可以溯本还源到久远的公元3至4世纪之间。当时的朱罗王朝,善用季候风的助力,用航船载送了大量的僧侣、雕塑工匠、商人,到东南亚的泰国、柬埔寨、印尼群岛和马来半岛,传扬南印度文化。

当中,优美动人的史诗──“罗摩雅纳”,深深地刻印在马来民间的舞蹈、祭祀、雕塑、皮影戏里。

神像佛像历史悠久

在陵庙范围发现的一支剩下半截的赤红断梁,仍见到兴都文化的标志,比如说,飘逸莲花和稳重古钟,从左到右的雕塑,无处不呈现群山林谷的意境。

而在众多出土的古物中,较为完好无缺的古神像,是象神(Ganesha)。在兴都教传说里,像神是湿婆神(Siva)和雪山女神(Parvati)的孩子。在教徒信仰里,他是寓意著家庭幸福、婚姻美满、破除障碍的“家庭守护神”。

这尊象头神像的雕塑线条细微,当中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下垂的象耳、右手握著一支断掉的象牙、左右还雕有“蛇身”(Atribut Upawita)。

除了出土的兴都教神像,陵庙范围也发现不少佛像雕塑,包括一块残缺不全的四连佛像雕塑和一尊完好的佛像铜雕,至今无法认证其年份,然而,根据一些考古学家看法,这里佛教遗址,倒是与联合国认证的世界文化遗产,印尼婆罗浮屠(Borobudur)佛教遗迹的雕塑相近--具有9世纪大乘佛教石像风格。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