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縱貫線.文藝達人巷歡鬧古跡 動動手拾童趣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北馬縱貫線.文藝達人巷歡鬧古跡 動動手拾童趣

報導:蔡愛卿
如果你在每月最後一個周六傍晚來到文藝達人巷,就會在四方冷看到有一班年輕人正在教小孩子製作傳統手工藝品和玩具。這原本是藝術教育學會(Arts-ed)在每年入遺慶典上的重點節目之一,在5個月前,該學會開始入駐文藝達人巷,展開《Wa Wa Warisan歡鬧古跡》傳統手藝動手做活動,目的是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



計劃負責人曾玉萍受訪時說,以往他們在入遺慶典時做的傳統手藝活動,需要花很多時間來籌備、訓練志工、宣傳等,做得轟轟烈烈。但大家付出這么多時間和心血,活動卻只有一天,不免覺得有點可惜。

他們在喬治市世遺機構贊助下,今年4月開始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都會在文藝達人巷教小朋友創意手藝。也許有些就是你小時候玩過的東西,例如自製燈籠、橡皮擦印章、剪紙、小風車、簡單的編織等。

目前他們共有19個志工輪流在每次的活動上值班,每次有約11人。每次大家討論後決定要做的手藝與玩具,都先由志工向師傅學習。曾玉萍說,他們所教的手藝看似簡單,其實他們必須考量諸多因素,因此都是經過周詳的討論後才決定的。



享受親子時光

雖然有關活動公開給10歲以上的小朋友,但如果大人要參與,他們同樣歡迎。

她說,有家長在活動上興致勃勃教孩子製作玩具,因為那就是他小時候常玩的東西。家長們平日可能不會想到要跟孩子玩這些東西,不過一旦有了平台,就是難得的親子時光。

他們在文藝達人巷的時間是從傍晚5點至7點,10歲以上者不分男女都可參與,所有活動為免費性質,可以現場報名。

用馬鈴薯刻成印章

陳曉雯喜歡自製手工藝品,也喜歡教小朋友。她認為,教小朋友製作傳統的小玩意兒,不只是傳授製作的方式,也讓他們學習到傳統文化,這是最可貴的。

她說,一些較特別的傳統手工藝品例如捏面、剪紙、燈籠等,平日接觸的機會並不多。志工除了教小朋友製作,也會告訴他們這些手工藝品的圖案或形象,在不同種族傳統文化中的含義。

而且,這也讓小朋友們了解到生活中的許多東西可以做成玩具,並不一定非得到商店購買才能擁有玩具。例如以馬鈴薯來刻成印章,現代小孩子很少有機會接觸到。

陳曉雯是藝術教育學會的資深志工之一,自2005年起就幫忙該學會製作網頁了,當時她還在理科大學讀書。畢業後她曾經因為忙於工作,淡出該學會的活動。不過近年她又重新成為一名活躍的志工。

對製作手工藝品很有興趣的她,主要負責手工藝品製作項目的協調人與志工。

從孩子身上延續傳統

學院老師黃思敏喜歡與小孩子分享,讓美麗的傳統在孩子身上延續下去,從中也讓她找回了自己的童年。這是她成為歡鬧古跡志工的原因。

她約三年前從報章上看到召募喬治市古跡之友的新聞,覺得有興趣就報名。由於藝術教育學會提供培訓,他因此接觸了這個團體。

來自北海的她,從小每周都會跟著父母,到檳島公巴的祖父家度過周末。祖父家是鄉下,靠近海邊,她在那裡度過了許多快樂時光。她現在教小孩子們做的小玩意兒,很多都是小時候玩過的。

目前她在藝術教育學會主要負責教小孩子製作玩具與手工藝品。她說,她並不知道孩子們從她的教導能學到多少,但至少給他們一個機會,走出只有電腦和手機的世界,探索更多東西。如果這些孩子長大後,還能記得曾經有過這樣快樂的學習經驗,就已足夠了。

她們製作玩具與手工藝品所使用的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取得的,但往往也被人忽略。

她還發現除了小孩子,大人也參與他們的活動,並從中得到樂趣。

材料易找回家可再做

《Wa Wa Warisan歡鬧古跡》中所選擇的傳統手藝,皆使用可從日常生活中輕易取得的材料,好讓孩子們即使回家後,也可以找到材料自己再嘗試。

曾玉萍說,他們不會刻意選擇製作傳統手藝,創意與本土文化才是他們考慮的重點。如果有關手藝的材料是難以獲得的話,不是他們的目標。

例如以前的鄉下小孩可以拾橡膠籽來做各種遊戲,可是現在要取得橡膠籽談何容易。他們就不會把橡膠籽作為原料。

他們每個月所教的手藝都會更新,通常會有兩種手工藝品和一種玩具。他們不會一次過提供太多選擇,好讓孩子們更容易專注。事實上他們從過去的經驗中發現,有太多選擇的話,孩子們根本也沒有時間去一一嘗試。

當然為了配合文藝達人巷的環境,他們對於所選擇的手工藝品也必須做出調整,確保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的東西。曾玉萍說,他們不能在文藝達人安排一種需要三小時才能完成的手藝,因此之前曾在入遺慶典中用過的手藝,可能不適用,志工必須重新向師傅學習。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