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主题.客家中秋玩意多! | 中国报 China Press

食主题.客家中秋玩意多!

特约:林仪倩



客家山歌给人印象深刻,当中不乏以中秋为主题的歌谣。这次,记者走进森州文丁的百年客家村,了解本地客家人的中秋节。

文丁(Mantin)位于森美兰州靠近汝来的一个小镇,四周环山,民风纯朴,是一个地灵人杰的好地方。据悉此地盛产大量锡米,所以,英国人都称这里为“Many Tin”意指很多锡米,但当时的中国劳工无法准确发音,久而久之便成了Mantin。也有一说法是,百年前此处皆是森林,蚊子特别多。最初来开垦的客家人便说这里是“蚊叮”的地方,结果便成了“文丁”。不管是哪个说法,文丁的确有个客家村,而且具有百年历史。

从启智华小走进村里,不到五分钟路程,来到江淑群(江婆婆)的家,对面便是生活馆(张次耀的祖屋)。在张次耀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江家,我们要见的江婆婆,早已准备好迎接我们的到来。江婆婆今年87岁,是村子里年龄最大的长辈。她身型瘦小,背子微驼,但精神奕奕,脑筋更是灵活得很。我们就在大门口旁的椅子上坐下,话匣子随之打开……

拜月神增添福气



众所周知,客家人热情好客,中秋节亲朋好友必会送礼。据说还有一个关于客家民间的传说:南宋时,北方一些汉人不满金人入侵中原,准备组织反抗,但是金人控制很严,为了传递消息,统一行动,就把写有“八月十五杀鞑子(指金兵)”的字条藏在月饼中,用送月饼方式联络群众。后来,八月十五成为一个民间的纪念日,无论南方、北方,都继承了八月十五互送月饼的传统。

旧时经济不繁荣,家家户户平日想要温饱都十分困难,哪还有余钱买礼品送人呢?江婆婆说,“小时一到中秋节,妈妈便会煮得比较丰盛,早上拜神,晚上拜月亮。后来嫁做人妇,所有礼节都一样,没有改变过。”

她忆述,早上拜神时,桌上会有水果、鸡、肉和菜,再用茶和酒来敬神明。“那时买一斤猪肉也不过20仙,所有孩子和大人都欣喜万分地等著吃猪肉和鸡肉。”

晚上时,祭品则较简单,只需水果、柚子、菱角、月饼和茶水即可。吃完晚饭后,月亮升起挂在天空之时,家家户户就会把桌子拿到大门外,对着月亮拜拜。试想想当时的情景,整条村子约百户人家,同一时间把桌子摆在门外或街上一起拜神,满街通红,那可是多么热闹的情况啊!

拜月亮也被称为“敬月光”活动,这一习俗被大部分客家人地区保留。拜过月亮后,一家大小都会一边赏月一边吃祭过月神的食物,这表示大家都接受月神的赐福,小孩吃了这些祭品才会更“乖”,吃了有福气,吃了更吉利。

江婆婆说,通常大家拜完月神后,便会走到隔壁家去闲聊,顺道看看大家有什么新鲜食品,再一起分著品尝。这种亲切的人情,也只旧时才看得到、感受得到。邻居罗丽媚表示,后来村里人越来越少,她们在五六年前开始,停止了拜月神这个礼节。

菜篮子问事求卜

江婆婆忆起这段儿时玩意儿后,突然思路泉涌般而来,又来了一段客家歌谣:

菜篮子,菜篮公,
今晚请我今晚来,
三公子,三姑娘,
今晚带妹落人堂,
落去人堂讲人话,
讲去人话又还阳。

“通常拜完月神吃了祭品后,女人和男人都有不同的玩意儿。女人会玩‘菜篮子’,有的男人聚在一起拜桌神。”

她说,女生会找来一个用竹子做的菜篮,上面用铜做的舀子为头部,放一串锁匙在颈部,穿上衣服,用筷子穿过篮子,把舀子放在筷子上面成一个人型,轻轻拿着筷子把篮子提起来。然后,便一边唱以上的歌谣,一边问事求卜。

一旁的罗丽媚也表示,早在20年前,还曾看到有人玩菜篮子,后来就绝迹了。不仅是因为没有人会玩,很多素材都没有办法再找到了。像是用竹子编织而成的蓝子、铜做的舀子、老人家穿的前面斜扣钮的衣服……缺一不可,所以,哪还有可能玩得成呢?

后来上网一查,在旧时中国梅州地区,确实曾经流行玩“请菜篮姐神”。两妇人共捧一菜篮,上覆以衣,篮中放一串锁匙,旁人问事求卜,菜篮类似不倒翁以倒而复起的次数作答。捧篮妇女还同时唱道:“菜篮姐,菜篮姑,八月十五请你下来嬲一晡(夜)。你爱来只管来,莫在河唇河喙搅溜苔。灯芯搭桥你爱过,竹叶撑船你爱来。”

只是当这些传统去到不一样的地区,有了不一样的融合和改变。

客家传统拜月 一卜灾祥

菱角风车剥柚驱邪

对于当时客家村用来拜神的祭品感兴趣,便追问起江婆婆。她说,以前会放在桌上当祭品的有月饼、菱角和柚子,近二三十年才有小芋头这食物。

“以前的月饼口味很简单,只有豆沙、莲蓉、伍仁和金腿,都用红纸或白纸一筒筒卷起来卖。我最爱吃金腿,但现在没有牙,很难咬。”

孩子们则会看准桌上的菱角,一拜完月神便拿来玩。江婆婆表示,他们都会把菱角拿来做成风车般的玩意儿。拿一枝筷子插在中间,再用一条塑胶带绑着,一拉便可以像风车一样转个不停,是孩子们最佳的玩具。

大人则会喝茶赏月,妇女们也会把桌上的柚子剥皮给孩子当灯笼使用。其实,在传统客家习俗中,吃柚子有一定的含义。像剖柚子叫“杀柚”,代表驱邪。也有说剥柚皮是“剥鬼皮”,寄寓驱邪消灾的愿望。

啖桶灯笼成童年歌谣

除了吃,小孩在中秋节的玩意儿可真多。大受欢迎的一定是提灯笼。江婆婆表示,从小都不会自己做灯笼,所以全都是买的。

“我小时候,妈妈买给我们用竹子做成八角型的灯笼,再用颜色玻璃纸裹起来,很漂亮。有些孩子则会用牛奶罐或柚子皮做成灯笼,还没到八月十五,早已一起拿着灯笼满街走了。”

突然,她口里唸起一段调子:八月半吊灯笼,八月十五吊啖桶。原来那时有一名小孩,提着一个用啖桶做成的灯笼跟随大队走,嘴里不停唸著此歌谣。孩子们爱玩爱闹,也跟着他一起唸,便有了这段有趣的记忆。

筷哩神预告胎儿性别

拜筷哩神多为中、青年妇女参加。俗说,筷子神能预告妇女肚子所怀胎儿是男是女。拜的方法,用六根长短一样的筷子,两人各执其三,一根与身横平,另两根由左右手执直,使筷子的末端与身横平筷的“凵”吻合对齐,使双方的“凵”套成“□”便开始燃香唸咒。咒诀是:“筷哩神,筷哩神,八月十五有神灵,某某某(怀孕妇女的姓名)身怀胎,请你测个灵,是男‘秋秋落’,是女‘斜斜开’”。

客家人在中秋时节的习俗和玩意儿还真多,至今还有多少人仍记得这些习俗?江婆婆表示,现今的孩子都手握电脑、手机,灯笼早已不能吸引他们。再加上人们的经济比以前好上几百倍,饭桌上天天有鱼有肉有各式蔬果,不需等到大日子才有机会尝肉的鲜味。

没有了新鲜感的东西,慢慢会被人们所遗忘和淘汰,就像文丁客家村一样,人们早就忘了以前那分毫无距离感的邻里亲切。

拜扫帚神

拜扫帚神,也俗称为“禾秆扫神”,也是中秋特显之神。参与人数可多可少,但多为青少年。参与者用双手扶著倒立的禾秆扫柄,然后把头伏于双手上,点燃一支香,侧旁由成年妇女唸咒:“禾秆扫神,禾秆扫神,八月十五有神灵,叫你扫地就扫地,叫你打人就打人。”

如拜成功了,参与者手执禾秆扫从原地站起,听人呼唤,叫扫地即扫地,叫打人即打人。俗谓拜此神不能“入神”太久,要及时让参与者清醒。清醒之法是派人上前,首先,夺其手中的禾秆扫,后用清水拍打其额及颈背,直至恢复神志为止。

拜桌哩神

男生会在那天晚上,三五成群一起拜桌神,用八仙桌倒翻过来,桌板朝地,桌脚朝天。地板的中点放一个盛满清水的碗,把桌板顶住、顶平,然后由四个青少年各扶一桌脚,并用手在桌脚上各压一根点燃的香支。

但这记忆在江婆婆和罗丽媚印象中较为模糊,所以,记述得也不够齐全。记者在网上也查找到客家人确实有此玩意儿,当大家把桌子翻转各持一脚后,另一人会立于旁唸咒:“桌哩神,桌哩神,八月十五有神灵,叫你旋旋转,叫你转不停。”在唸咒同时,扶桌脚的四人,闭上眼睛,开始推动桌子向同一方向转动,而且应越转越快,桌板下面盛水的碗,实际起著陀螺轴作用,结果桌哩旋转不停,拜桌神也告成功。

拜插神

拜竹箕神又叫“拜插神”,“插”是乡人用竹蔑编成如箕,盛米谷人箩的器具。拜插神时,先用一筷子插入“插”尾端,再把“插”背朝天,使“插”端所插之筷子一端刚好着地,然后在“插”旁用两人各伸出中指,托在“插”的中心点,这样,两个人中指托点与筷子着地点形成三点平衡,而使“插”背能上下浮动“点头”。

拜神开始,在“插”背插上一枝点燃的香,口唸咒诀:“插哩神,插哩神,八月十五有神灵,叫你算就算,人人岁数算分明。”拜成功了,插神会上下浮动“点”地。

文叮友《家好月圆庆中秋》月光会

日期:9月6日(星期六)
时间:5pm~10pm
地点:文丁客家村生活馆
详情可浏览:https://www.facebook.com/WenDingKeJiaCun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