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见闻‧淘气话从前 人点灯 我射灯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心见闻‧淘气话从前 人点灯 我射灯

报导:孙华楣
摄影:杨智聪



时间,从不会为谁而停留,而变迁也只是一个自然历程;只是,我们仍会觉得可惜,今日的吉隆坡茨厂街,有一幅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版图与场景,但那曾经属于华人乐也融融的中秋风景,却早已远去。过去的人,过去的事,无论岁月如何无声,都不该被人遗忘。今天,让我们把时光留住,回到60、70年代的中秋。

中秋的圆月,照亮了中国五千年,也照亮到南洋求生的海外华人,文化的纽带从来紧扣著两岸的人们,因此无论节庆,文化习俗,在来到海的另一边时,大家都如实搬演。

在意义上,中秋节如同农历年,既是大日子,也是一家团圆的时候。茨厂街旧称唐人街,在仍未变成外劳区的90年代前,中秋的画面总热闹,妈姐杀鸡,饼香飘送,大人办货,孩子玩灯。

从前,过中秋很隆重,应节必吃的月饼,许多人都会到茨厂街买饼,部分饼家严阵以待,工房忙得人仰马翻,店面人龙排得水泄不通,三四十年代的那家叫成记,五六十年代盛世的叫玉壶轩。买饼之外,茨厂街更是吉隆坡区佳节办货的重要市集,前来采购应节用品的人很多,中秋节前,常常是人潮如鲫的一个月。



从三十年代来到六七十年代

这个访谈,我只开了一个头,他们仨就自顾自地聊下去,从饼家聊到月饼,从月饼聊到灯笼,从拜月亮聊到走马灯,一幅幅中秋图像划过空中。承接上周五杜志昌爷爷话30年代的茨厂街中秋,这一回,则让66岁的邝景流、72岁的陈上好及67岁的卓光汉继续为我们说一段六七十年代时期的茨厂街中秋故事。

那是一个生活简朴的年代,娱乐节目特别少,每每中秋节,住在苏丹街的邝景流都会带着灯笼出门和朋友玩。邝景流是邝福荣洋服店东主的孙子,笑说儿时的自己是个顽皮蛋,人玩灯笼,他玩“射灯笼”,弹弓拉开咻一声就射过去,以破坏找乐趣。

我笑他,邝福荣洋服店在茨厂街有头有脸,怎不怕有人找上门来算账?邝叔叔笑得更开扬说,孩子那么多,怎认得了?喂,当年的小孩,你的灯笼曾栽在邝叔叔的手里吗?今天正是算账的时候,记得到【月光光 照茨厂】活动现场,即福音堂篮球场找邝叔叔,听听他怎么地说。当然,没账要算的,我们也欢迎你和其他茨厂街坊一起话当年,忆中秋。

猪、鱼、狮、大肚佛…

邝景流出生于1968年,一家人随祖父在苏丹街落脚,从事洋服裁剪生意,祖辈时代曾一度承接Robinsons百货洋服部的订单。邝叔叔从小在茨厂街长大,他所形容的那个童年岁月,是环境单纯的六七十年代,孩子可以到处跑,别人的市集是他们玩乐天堂!

说到中秋,邝叔叔先提到月饼和提灯笼。提灯笼是古老习俗,从前点红烛祭拜月神祈福,但秋日风大,便以竹编糊纸,围起烛火免被吹熄,后来才渐渐演变成提灯笼,以表尊敬月神。此一典故,许多孩子其实不知,他们心中记住的全是那大大小小的彩色灯笼,兔子、金鱼、船、鸡、龙……千姿百态。不过,人玩灯笼,邝叔叔则玩“射灯笼”,弹弓是他的武器,灯笼是他的目标,范围从家门外的五脚基到福音堂外的那条路上。

至于月饼,虽然,邝叔叔说了不少茨厂街饼家做饼的盛况,但塞满当年他们小小心灵的,我想绝对是那个用多余面团而做的“公仔饼”。

“我以前小时候,其实没自己买过月饼,饼都是大人买的,但我记得饼家会把多出来的面团拿来做公仔饼,这公仔饼,有猪仔啦、鱼啦、狮子啦……还有大肚佛(即笑佛)。”

大家没听说过狮子,又是一阵喧闹。乐安茶室的陈上好也突然搭话,“多数是猪仔、鱼……有狮子的咩?”卓光汉长老则说,“什么都好,以前的料不同,真的好吃。”

买月饼,送公仔饼!

邝景流说:“以前中秋节,没现在的商业化,那时候就有几间茶楼卖月饼,成记、品泉、玉壶轩、连生、锦纶泰是后来才有的,以前每一间做饼的都出名,啊,还有一个叫双英斋!从前做月饼都等开印,印用木做的,农历七月十五开印,只卖一个月,只在他们的店里做,款式也没那么多,莲蓉、荳沙、金腿、伍仁等。当时,我们家的店和连生背对背而立,我常常走过他们的店,中秋前有很多街坊到那里打工,帮忙取咸蛋黄,那时候已有人用咸蛋做饼,蛋白是不要的,就任由街坊来拿。你要拿个铁杯子也好,拿着碗也行,任由你拿,拿回去煮汤,从前的人就不浪费。以前的咸蛋用缸装着从中国运来,现在的都是装箱盛好,那缸,现在仍可在一些花园找到。在大人心中,以前中国来的东西,就香一点。你们记得吗?以前的莲蓉,有一粒橄榄仁,一个小小白白的。”

“哦哦哦……”他们自顾自地说。

从前,不是人人吃得起月饼

接着,还是邝叔叔在说话,他告诉我,在1960年代时期,做月饼的莲蓉、荳沙都用脚踩、用碳烤,面包也是。“我在文良港看着面包出炉,那香气……非常难忘。”如今强调的无菌与卫生,对上一代人来说,是来自手感的香味。

那一天,茨厂街乡音馆馆长张吉安拿来一张1968年玉壶轩的海报,当年月饼一个2.80令吉至3.20令吉,虽然不算太贵,但非人人能买,平凡人家能吃到一个月饼已算很好,甚少买饼为送礼这回事。

“从前买饼,若是跟店家的交情好,你多买个几盒,他们就会送你公仔饼,有‘大肚佛’的。一般都是猪仔,有些有笼子放著,有些是一字排开,小猪吸著奶那样的也有,哈哈哈!”邝叔叔说的,让一旁的陈上好和卓长老也笑开怀,童年回忆总是动人,那个下午飞逝如箭。

嫦娥最美 流芳百世

我非吉隆坡人,童年的记忆不在吉隆坡,求学时代所认识的茨厂街,已成了游客必游之地,主要的街道上已满是小贩摊位,凡经过必有人会来兜售包包、手表或影碟,而不是乐安茶室陈上好所形容的“不是随时可以摆档这件事”。

陈上好儿时就在茨厂街长大,家人开的乐安茶室就在苏丹街上,去年9月,因为捷运计划,乐安茶室也宣告把店收了,招牌让茨厂街乡音馆留作纪念。

中秋及年节才能摆摊子

女人的视野总是触及生活所需,是她告诉我很多人会在中秋节这个节日前夕,前来办货这回事。

“以前的茨厂街不同于现在,没有遮阳挡雨的铁棚,也不是天天都有摆档。每年中秋节,茨厂街才获准摆档卖东西,商家在过了农历七月十五才开始摆摊子,可以摆一个月。那个时候,茶室就特别忙,因为有很多外来的人到此办货,顺便喝个茶。小贩卖什么?来来去去就是应节的用品,我记得有很多水果摊,也有卖甜品的,卖灯笼的,但水果为多。”

说到这里,邝叔叔则补充,“从前的茨厂街,不是天天都能摆摊子,只有中秋和过年,也只准卖中秋或过年的东西而已。柚子、小芋头、菱角,这些中秋节会吃的东西,啊,还有云片糕,云片糕白白的,用纸包住,圆圆的,中秋月圆时要来拜月亮的。”

拜月亮,我听过,我们潮州人的渔村里,拜月亮时除了要摆月饼,还要摆上花、胭脂粉,说是用来送给嫦娥,讨好她并祝愿青春漂亮,我不知道,这个拜七姐时所用的那套是否也适合嫦娥姐姐,但当年的女孩们就这般相信着。

茨厂街的拜月亮仪式,不是家家户户皆有,但实际状况他们也说不出来。然而说到嫦娥,这个历代流传像谜一般的人物,两位男士用了美来形容。“卓长老形容,那一夜很浪漫,嫦娥最美,人们就在门口看着月亮吃饼”,邝叔叔那一句“嫦娥最美”形容得坚定,像在说著一个不老的传奇。

嫦娥,像女神,流传百世,但今天的孩子,又会怎么形容嫦娥?

从前人识字少,猜不了灯谜

除了提灯笼,茨厂街的街坊庆中秋时猜灯谜吗?

“没吧!那时候的人受教育不高,大概玩不了这个。”陈上好说。邝叔叔受英文教育,猜不了灯谜,但他猜测猜灯谜这游戏,从前比较会在“月光会”里出现,只是月光会不是年年有,以前的人很实际,也不花大钱搞活动,也没有烟花。

我以为当年的福音堂在中秋节那天,教会会有一些活动,但原来没有。卓光汉长老告诉我,福音堂始于1893年,一开始并没教堂,只有两间屋子让外国来的宣教士住,去哪传教,他们的代步工具都是骑脚车或走路,主要在照顾贫穷弱势族群、矿工、妈姐,教友多半说客家话与广府话。以前的人不太会娱乐自己,天天工作,加上西方人不是很晓得华人节庆,所以中秋对福音堂而言并没有特别多的活动。

灯内公仔会动 如今觅无踪迹

对卓长老来说,中秋最深刻的记忆是:以前在茨厂街有一个走马灯笼,点了蜡烛之后里头的公仔就会转动,像孔明灯那样,很大一个,有钱人家才会有的。他看过,当时只觉得神奇。

“玉壶轩和成记都有一个,木雕的。”邝叔叔补充。

当年,很多东西都用做的,当邝叔叔说起学校上课会让他们做灯笼一事,卓长老也记得。“那灯笼用竹子做的,用纱纸、浆糊来黏,后来的才用铁线。”

Milo罐的有吗?

“有,前几年,我们在福音堂搞个活动,也见过有人怀旧。不过在我的记忆中,以前的多是牛奶罐。”

他们的蜡烛,不是今天的一盒盒短烛,孩子想玩,得自己想办法,用的都是妈妈拜神时用剩的,折成几段,兄弟几人分著玩。

【月光光·照茨厂】老街讲古会

日期:9月8日(星期一)
地点:吉隆坡福音堂篮球场
时间:7:30pm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