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銓:實事求是的“人民總理”

最近看了中國拍攝的歷史電影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劇情講述周恩來在1960年代初期的大躍進失誤,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時期,深入到河北武安伯延鄉,對人民吃飯到生產進行第一線研究調查的故事。

劇中的周恩來與農村人民一起插地瓜秧子,對農民的問題耐心聆聽,關切詢問,他告訴人民,國家領導須實事求是,需要人民反映實況,通過實踐調整不足,完善各方面的政策。

“人民是建設國家的中流砥柱,國家的強盛要靠人民,可是國家不知道人民的真實情況,不瞭解人民的真正願望,靠甚么來調整政策?”

“雖然現在國家很困難,但是,我們(領導)有決心、有信心,根據實際情況認真細緻地調整完善,徹底解決政策問題?”

由于“人民的總理”的稱號,周恩來這名歷史巨人向來予人親切的印象,這部歷史劇相信會進一步深刻其親切的歷史形象。

周恩來于1976年1月8日逝世后,靈車經過天安門廣場時,上百萬群眾聚集在長安街道路兩邊,自發組織起來悼念周恩來,構成“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景象。中國大陸各地也舉行廣泛的自發紀念活動。

同年4月5日的清明節發生的“四五天安門事件”,北京民眾自發在天安門廣場集會悼念周恩來,聲討“四人幫”,為打倒“四人幫”及結束文化大革命奠定了群眾基礎。

此后,周恩來紀念活動一直在民間及政界進行。2008年周恩來誕辰110周年,中國大陸及其他國家地區也開展各類紀念活動,可見各界對這名歷史巨人的敬仰。

毛澤東逝世及“四人幫”被粉碎后,鄧小平重新崛起,以“改革開放”的政策,為中國“和平崛起”奠定基礎。

從周恩來到鄧小平,這兩位領導人都是以實事求是,根據人民的願望調整國家政策,帶領國家走向強盛,也印証了孟軻的“民為重,君為輕,臣次之”的治國哲理!

甲州高級記者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