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馬頭條】遷回巴剎冷清清 小販嘆生意不如路邊

地點:大山腳巴剎樓上

(大山腳9日訊)引頸長盼7個多月,受火患影響而被迫遷至路邊做生意的大山腳市區巴剎210攤小販,今日重投巴剎建築物懷抱;大部分小販卻感嘆巴剎內的生意不如在外面好,寧願日曬雨淋,也不要冷清清。

小販一大早便將貨物張羅在自己原有的攤位,但未見昔日人潮,許多攤位閒置,部分小販欲到路邊做生意,但在執法員指示下已重回巴剎內部。

威省市議員陳宗興與市政局執照組官員今早巡視巴剎,發現所有小販都井然有序回到原位,沒有霸佔位子、吵鬧糾紛等問題,各就各位。

陳宗興說,部分小販投訴屋頂滴水,魚攤小販則指攤位沒有安裝水喉和水管,原有水管早前已拆除,而市局也鼓勵小販申請水錶,此非舊有條例,只是以前沒有嚴格執行。

“市政局願意和小販公會代表對話,小販不反對漲價,只是不要漲那么多。”

他指出,市政局鑑定建築安全結構穩定后,決定讓小販遷回原址做生意。

今年2月4日(農曆初五)凌晨時分,火魔吞噬已有46年歷史的大山腳市區巴剎街GSL(源成隆)有限公司(俗稱巴剎樓上),逾百名政府及志願消拯員出動與小販合力撲滅大火。

為讓小販維持生計,市政局在災后4天內完成在路上規劃格子、讓小販抽籤決定攤格、安頓小販到路邊做生意和安排執法員維持秩序。

市區2月8日便開始,歷時7個多月的禁車時段。

隨著市政局解除禁車讓路小販做生意的措施,原本因火災而重現“小販街上叫賣”的早期情景也已消失。

遷回巴剎只是暫時安排

隨著市政局如期完成巴剎修復工作,部分小販早前接獲市政局指示后,已在一週前陸續將貨物移進巴剎原位。

小販週二(9日)正式回到巴剎建築樓下做生意,但這也只是市政局暫時的安排,巴剎重建計劃仍在州級會議研究中。

本報記者週二早上訪問多位小販和市民,市民普遍認為回到巴剎建築當然好,但小販卻感嘆生意流失,寧願日曬雨淋搭帳篷在外面做生意,也不要進來冷清清的巴剎“等時間過”。

據了解,一些小販也不願回到巴剎做生意,回到原位的小販指此舉將分散客源,生意流失。

週二早上下起一場大雨,部分小販和市民認為人潮少,也許和雨天有關;盡管如此,受訪市民仍認為“還是回到老家好”,畢竟巴剎建築方便買賣。

生意相差100%

★范明財(蔬菜老闆,40歲)

在這里做生意6年,外面比較好,外面我可以賺1000令吉,里面100令吉都賺不到,生意相差整100%,我寧願開傘做生意!

你問看,80%賣菜的都不想進來了。

體諒小販處境

★魏楚國(水果攤老闆,37歲)

在這里做生意10年,認為沒有分別,里面外面都一樣多人,可能是下雨所以人少。

攤租最高可調漲到30%,市政局每年都開始賺錢了,要體諒小販的處境。

裡面環境舒適

★鄭寶燕(家庭主婦,54歲)

來這里買菜20多年,里面的好處是不用日曬雨淋,小販和市民方便買賣,環境舒適。

冀攤租可降低

★陳春光(蔬菜老闆,62歲)

在這里賣菜20多年,覺得還是里面做生意比較好,因為可以賣到下午3至4時,在外面只能賣到中午就要收攤。

希望攤租可以降一點。

不必日曬雨淋

★李彩燕(市民)

我覺得里面會比較好,因為不會日曬雨淋,來大山腳巴剎買菜都20多年了,畢竟大山腳是人潮聚集的地方。

外面生意較好

★黃克林(蔬菜老闆,52歲)

在這里賣菜37年,發覺外面的生意比較好,即便火災前在巴剎內賣菜,生意也已不好

這個月只繳付30令吉,下個月可能就要依照調整后的價格繳攤租。

100%攤租太高

★陳騰坤(蔬菜老闆,68歲)

100%攤租太高了,攤格就6方尺那么小,30%就合理。

大山腳巴剎是屬于級別1(100%)的巴剎,在這里賣了50多年,第一次漲那么多,在路上賣菜,我的生意就很好。

新聞背景

火災影響建築結構

一場百萬大火間接影響附屬在“巴剎樓上”底下營業的322攤小販,基于建築結構出現安全問題,導致小販們被迫遷至路上做生意。

市政局制定長短期方案解決燃眉之急,其一撥款1000萬令吉重建巴剎,預計3年完成;其二安排小販暫遷至巴剎街,清晨5時至中午12時實施禁車讓路小販做生意。

多數擁有長期客源的小販希望舊地營業,而非轉移到更遠處做生意,小販擔心客源流失。

該建築隸屬威省市政局管轄,早在1968年以“大山腳超級市場”之名營業,為本地最早的超市,后期改為環球購物中心。2001年再改由GSL(源成隆)有限公司接手經營至今,由于超市就在巴剎樓上,老輩市民以“巴剎樓上”稱之。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