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马纵贯线.弹拨间不断思考检视 古琴蕴藏文化精髓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北马纵贯线.弹拨间不断思考检视 古琴蕴藏文化精髓

报导:蔡爱卿
初古琴社今年初在老舍茶馆成立,由来自双溪大年的留台古琴师马俊国创立。以传统方法教授古琴的马俊国,了解古琴在本地始终是一种冷门乐器,学的人并不多。不过来马教琴十年的他,仍希望通过琴社,带出文化理应不断思考,永无止境的精神。



马俊国二十多年前赴台湾留学并接触古琴后,深深爱上这种古老的乐器。他向新竹古琴老师庄秀珍学琴,并在后来成为专业的古琴老师。过去10年来,他主要在台湾教琴,并每半年回马一次教授古琴。

他在马来西亚教琴十年后,终于正式成立琴社。初古琴社现有两项固定活动,一是为社员举办的琴学课,以提升社员的内涵。另一个就是公开性质的雅集。

他说,雅集每次都在不同地点举办。社员会在雅集上弹奏古琴,有兴趣者都可以出席。这是让大众接触初古琴社的窗口,也让社员展示学习成果。



清朝古琴长伴20年

虽然一年当中留在马来西亚的时间并不长,马俊国希望通过琴社,带出文化理应不断思考,永无止境的精神。他以其老师庄秀珍为例,总是每三五年就对自己之前弹过的曲子不满意,而要重新整理过。

他说,古琴文化中的不断检视其实也是一种生命态度。不断自我调整是成长必要的条件。因此他很开心有学生认为自己弹得不好,或是觉得没有资格去教别人。这说明他们一直在检视自己,聆听自己的琴音。

“初古”,其实是创办人马俊国的古琴的名字,那是一张清朝的古琴,伴着他已有20年左右。“初古”一词来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诗句“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马俊国对“初古”一词情有独钟,他在不同地方所成立的琴社,都叫初古琴社,本身也号称初古游人。

初古琴社创办人马俊国受访时说,初古琴社在槟城成立,只因为因缘俱足。该琴社的活动范围并不限槟城,马来西亚其他州属的成员,也可以加入琴社,并举办活动。

坚持传统教学法慢而细腻

马俊国一向坚持用传统的方法教古琴,这种方法叫对弹。即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坐着,每人各一张琴或共用一张琴,老师教一个动作,学生就学一个动作。学生是通过模仿老师的动作来掌握曲子。

他说,现在许多古琴老师都采用新方法来教古琴,即采用五线谱或简谱,谱上已有节拍。学生只需要学会弹奏的方法,就可以弹所有的曲子。

他说,这样的确比传统方法轻松很多,但在古琴而言,未免也太简单了。用这种方法很容易就会弹古琴音乐,但学会之后,古琴还有甚么好弹的呢?

“有经验的弹琴人会发现,在传统方法中,同样的指法在不同曲子里会以不同面貌出现。这是弹琴人走进曲子的世界后,才能察觉的微妙变化。”

不同曲子就是不同世界,而且一直在变化。这就是为何同样的曲子弹了几十年,他也不觉得厌烦。

传统方法教学的进度很慢,一般需要学习5年左右,才可以弹古琴中的大曲。用新方法的话,只需几个月就可以了。因此对于那些急于“毕业”的学生,他都建议他们去向其他合适的老师学习。

他明白这种方法难以吸引很多学生。不过他对此积极看待,人少的话,品质反而容易控制。他在意的不是学生多少,而是古琴的精髓还在不在。

要求学生真性情有想法

马俊国认为,古琴的推广不难在物质条件,而是在推广的同时如何保住古琴的内涵。

古人说,一个古琴老师要收学生,要求学生必须识读书。所谓读书,并非指学生必须有文凭,而是肚子里必须有点想法,是真性情之人。

他说,坐下来弹古琴,不只是弹奏一首曲子,也应该与自己的内心连接。但是大多数现代人与自己的内心非常疏离。这使到真正想走古琴之路的人,面对很多困难。

他说,学古琴的人,必须对琴音的世界有种响往,或者经过老师指点后有所体悟的。

“要不然,很难长久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当对古琴的好奇之心消失后,就会开始觉得无聊。”

普及化反流失精髓

古琴本来是一种多数人感到陌生的古老乐器,许多人将它与古筝混淆。

不过,古琴在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身价即水涨船高,在两岸三地掀起古琴热,马来西亚也掀起小热潮,但马俊国认为,这样对古琴未必是好事。

建立文化很困难

他说,从此许多人注意到古琴,但大规模的推广有正面与负面效果。正面效果是有更多人认识古琴,负面效果就是,在推广古琴的过程中,也相应必须将古琴浅化,让大众更容易接受。

他认为,这样形同放低古琴的身段。身段放低久了之后,要重新拿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他说,古琴在古代本来就是文人雅士弹奏的乐器。他宁愿古琴不那么普及,也必须保住古琴的精华。如果为了大众化而放弃古琴的精华,到最后,人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古琴。

他说,文化的建立很困难,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可是要流失却很容易。

他担心这种情况,对古琴未来的发展反而不利。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