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萍:煽動反抗

在電影《飢餓遊戲》中,凱妮絲和比德雙雙贏得比賽,被許多“施惠國”人民視為反抗都城暴政的象征,激起人們的反動情緒,使得他倆成為都城的眼中釘。

當他們展開勝利之行時,第11區的一名老人比劃出3只手指的手勢,顯示對兩人的尊重時,維安人員立即將老人揪出,並當場射殺他。

可是,各區民眾並未因此而被阻嚇,反而揭竿起義,勇于向暴政說“不”,使得都城總統深覺被威脅。

其中一段總統與遊戲設計師的對話,令我留下深刻印象。

戲中,總統正苦惱該以什么手段對付起義人民,設計師隨即獻計,指一邊顯示凱尼絲和比德與都城同在的假象,摧毀希望,一邊則現場直播鞭刑與處決,在民間製造恐懼即可,使民間怯于與都城對抗。

回想《飢餓遊戲》這一幕,再回看現今大馬局勢,很是感觸。

煽動法令的存在,原意就是要打擊異議分子,延用至今,所對付的人更遍及各領域,從政黨領袖、社運分子、學術與媒體界人士至傳教士等人,屢試不爽,製造白色恐怖。

封鎖信息已不可能

而今,在面對社會分子反彈下,總檢察署宣布將檢討最近數宗煽動案件,稱此舉為確保公平、公正與透明。

問題是,為何一開始會選擇提控?若是提控了,檢討了,發現不對了而撤銷案件,那是否表示總檢察署其實並未做好功課,而是草草行事,浪費國家資源?

用煽動法令打壓異議分子,固然可令民間感到恐懼,但若以為民間將就此噤聲,卻未免過于天真。

現今科技發達,想要封鎖信息,主導社會論述已不可能,政府動用惡法對付異議者,只會激起人民反抗的心。

是的,煽動法令,最終成功煽動的,只是人民反抗的心。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