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應對孩子的變做調整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心見聞.應對孩子的變做調整

報導:李毓康
圖:本報資料中心



人們常說,這個世界變了,物質文明、科技進步、工商業發達,人事物都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而在這快速變遷的時代裡,真能找出亙古不變的,應該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然而,知識水平的提升,加上少子化,要當好現代父母,並不是容易的事,尤其面對青少年時期的孩子,讀懂他們的心,更是挑戰性十足。

如今不僅大馬,中國與台灣的父母都抱著少胎化觀念,以及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提高,以致家庭經濟壓力變大,加上社會環境變遷,晚婚、高齡育子、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等現象推波助瀾,現代家庭平均子女數目已經明顯降低。



因此,家中只有獨生子女的父母,比比皆是,這些父母對子女會有過高的期待與寵愛,或者在教養的過程中有較多患得患失的心理。這些情形均會使得現代父母與青少年子女的相處困難加劇,出現前所未見的種種問題。

艾瑞克森(E. Erikson)的人格發展理論中提及,12至18歲青少時期的孩子,是處在追求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的階段;因此,這階段的孩子在乎的是自己開不開心,他們較缺乏耐心、缺少自我反省,或是自我觀察的能力。

變,有時只是成長的過程

于是,從乖巧親密的可人兒,蛻變成不理睬、愛說反話的叛逆青少年,這時期的孩子絕對最教父母難過、頭痛、錯愕。

因此,絕大部分家長都會說“這孩子變了”。但孩子變了,是很正常啊!人生不同階段,本來就會有不同的改變和成長。

也因為這樣,身為現代父母,要學習怎樣因應孩子的改變去做調整,而不是永遠把孩子放在同樣的年紀上,一味用相同的方式去對待、去互動。

現在父母與孩子溝通方式真的變了嗎?《王丹看大馬》巡迴講座第三站,嘉賓時事評論員陳亞才對于本地孩子分享一些看法。

“以前是孩子聽父母的,現在是父母聽孩子了……”他舉例,以前的時代,資訊不發達,孩子對知識的吸收被限制,凡事聽從父母意願;如今科技網絡發展驚人,電腦或手機在手,各種資訊唾手可得。反之,一些父母對科技望而卻步,與社會脫節,最后,孩子反成了父母生活資訊的導師。”

另外,就政治而言,他指出情況也是如此。“以前是父母分析講解國家政局的動向,影響孩子的想法;如今卻是孩子為父母講經說法,做透視政局的照明燈。”

王丹最大優點,懂自我反省

即將與王丹席談,陳亞才印象中的王丹是個穩重、自律的民運人士。“自從六四事件發生后,我有跟進關注,王丹之后被捕,在監獄里關押了4年,釋放后由于繼續從事相關活動,再次被捕,判刑11年,后因國際輿論壓力,被釋放直接流放到美國,取得哈佛歷史系博士學位,后來在台灣任教。”

他認為,王丹是政治上的溫和堅定反對派,思想上的理想主義者,生活中的資深閱讀者。“事件發生后,他第一個被捕,后來釋放后立刻發表聲明,民主政治立場堅定不變,從這可看出他對民主渴望的意志力非常堅定。”

從事件回顧當中,陳亞才覺得王丹最大優點是會自我反省。“反省處理應對方式不夠靈活,導致學生受傷害;反省絕食作為抗議的一種手法是否恰當?另外,他的言論或行為極為平和,不激進,給人一種厚重堅定的感覺。思路清晰,處事謹慎,沒有太大的情緒發洩。”

他認為,“王丹主張追求內在與外在自由。內在自由指的是堅定的信念,懂得和內心對話;外在自由則響往生活與行為上的自我自由。”

年輕人敢冒險,是進步!

尋求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並不是選擇一項事業或自己的利益,而是如何在自己的有限生命中,找尋屬于自己的人生目標。

陳亞才坦言,以前的青少年想都沒有想過,科技日新月異,可以製造出這么多先進的電子產品和玩具。經濟快速發展,促使無數的家庭擺脫貧窮。

同時,許多父母年輕時候生活艱苦、沒有機會上學讀書,現在,他們不斷努力工作,以便讓孩子生活得好些,接受好的教育。

“相比之下,這一代青少年的生活環境的確比前幾代的青少年好得多,父母的寵愛,讓他們衣食無憂,生活來得較舒適。”

關心時事,不再冷感

“另外,父母選擇好的教育機會,增進孩子在社會的競爭力。以前就讀大學是奢侈品,現在仿彿是踏入社會的必備品。”他認為,如果現代的青少年對需求太容易滿足,恐怕逐漸會失去目標,最后變成凡事冷漠不感興趣。

他鼓勵地說,人生的價值,並非只是簡單的訂定一項具體目標,以目標的完成,來肯定自身的存在,而是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瞭解個人此生的終極價值。

“尋求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並不是選擇一項事業或自己的利益,而是如何在自己的有限生命中,找尋屬于自己的人生目標。”

對于大馬近代青少年對政治的感觀,他覺得開始有了好的轉變。“在308選舉時,青少年對于時事課題興趣不大,有的更是政治冷感;但在后來的505選舉,青少年對政治的關心程度劇增,人人談政治,仿彿不懂政治,你就不夠Update,不夠時尚。”

此外,他指出,年青一輩參政也逐漸成熱潮,從候選人、幕僚、文宣、支持者等,他們都佔據重要的地位。同時,在參政理念上也和老一輩政客不同,“年長的政客求的是穩重,年輕的敢冒險,圖的是革新。總的來說,積極參與就是進步的開始。”

只為反對而反對,非進步!

就以青少年參與政治來說,家庭影響著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家庭是青少年政治社會化的起點,它在個體的政治人格塑造、人生觀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規範等方面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家庭中,父母的政治態度、傾向、意識、價值觀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政治態度、政治傾向、政治意識以至政治價值觀等。父母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也影響著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

就政治而言,在變革和轉型過程中,不僅需要破壞舊秩序,同樣需要建設新秩序,甚至可以說,建立新秩序比破壞舊秩序更重要。如果沒有確定的政治目標,就破壞掉原有的政治秩序,帶來的只能是災難性的后果。

在埃及、烏克蘭都已經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人們熱衷于破壞現存的政治秩序,而不知道如何建立更好的新秩序,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從而陷入了持續的政治動盪,經濟衰退,民眾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全球化時代的青年,參與政治運動的前提必須有成熟的政治觀念,能有更加明確的政治目標,能夠實現自我約束和規制,減少政治運動中的暴力行為,減少破壞性,提高建設性,在此基礎上再擴大政治參與層面。

結語:教出進步的孩子…

擱下政治,來談教育。改革是教育推進的必然,但是改革是否能成功,節奏很重要,改得太快、徹底,那也只能是小範圍的自我完美。

其次,改革的重點需要理性思考,魚和熊掌也不可兼得,教育改革除了教育方式和選拔體制上的改革,還有家長的自我修養。

家長的自我修養,並不是看懂了新教育的書,能痛下決心用新理念教育孩子就能做得到恰到好處,因為許多舊習劣性正是代代累積下來的社會問題,以及教育硬傷,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無論你察覺或不察覺,那些陋習都在腦子裡,隨時會本能地冒出來,影響你的孩子,所以我們這一代,不能再固步自封,必須時刻提升武裝自己……

另外,改革本是件勇敢的行為,但是要成功,理性思考很重要,內憂外患都要考慮。

有的家庭成功跨進現代教育最理想的模式狀態,可是忽略了社會靜態訴求,所以,教育出來的孩子出不了門,美好而脆弱,沒練過金鐘罩,挨打是教訓。

然而,我們這一代當父母的,能比上一代覺醒一點,把教育做得進步一點,並且讓孩子能適應真實生活,就已經是進步了。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