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齋‧ 韓語情緣(三) 東音裊裊(下)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蘭陵齋‧ 韓語情緣(三) 東音裊裊(下)

Posted by 蕭悅寧(寄自韓國)



不管學什么東西,入門時一般不太難,但學著學著,慢慢就會遇到一些瓶頸。外語也是如此,因此課程的程度越高,學生人數就越少。

金淑熙老師教的那一班初級韓語,選修的學生相當多,但到了第二個學期人數驟減,只剩下五個人,而且剛好都是中文系的學生。第二級的課程雖稱“中級”,實際上仍屬初級階段。金老師因交流期限已到,只教了前幾週便回國去了。

這一級課程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由一位新來的男老師負責的。這位老師叫鹹成龍(Ham Seong-nyong),是釜山外國語大學的一名研究員,說話帶有濃厚的慶尚南道鄉音。后來和老師聊天,才知道原來他是“失鄉民”(silhyang-min)的第二代,父親在朝韓交戰時,從北方遷至南方避難,此后便再也回不去了。



與擅長用英語授課的金老師不同,這位鹹老師用英語講課顯得有些吃力。不過,“馬印語”系(註)畢業的鹹老師,倒是能說一口相當流利的印尼語,我們上課的媒介語也隨之改變。

用馬來語教授韓語…

鹹老師的課有些內容十分精彩,課堂上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有關韓國的“地域感情”——全羅道與慶尚道之間的齟齬,便是在他的課上學的。記得當時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幅朝鮮半島的地圖,中間用一條線分成兩半,告訴我們東(南)邊是“嶺南”(yeongnam),西(南)邊是“湖南”(honam),兩邊居民性格如何、關係怎樣等。為了說明固有詞和漢字詞的區別,鹹老師還曾舉漢字詞“男子”(namja)、“女子”(yeoja)和固有詞“sanae”(sanai)、“gyejip”為例。

可惜當時缺乏語感,聽是聽進去了,但似懂非懂,直到來韓學習后才明白那是怎么回事。不過,能用印尼(馬來)語解釋韓語詞源,而且讓我這個初學者牢牢記住,這位老師的功力不可不謂深厚。

在馬大一年兩個學期的韓語課,時間雖短,卻讓我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在總圖書館裡尋找英文版的韓語教材,到東亞圖書館去翻閱沾滿灰塵的《朝鮮王朝實錄》,在中文系的課堂上用韓國漢字音吟誦唐詩,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動作,都在加深我和這門外語的緣分,最終踏上了赴韓留學之路。

註:韓國設有馬來語相關科系的大學不多,且一般均以印尼語為主要學習內容。這一領域的人士習慣稱這種科系為“馬印語學科”(Ma-in-eo hakgwa)。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