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無法替代本地人(第3篇)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外勞無法替代本地人(第3篇)

報導:涂素燕
攝影:陳梓健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餐飲業依賴外勞的現狀,已是毋需贅述。

其實,外勞因為居留期限限制,加上語言、文化、生活方式等差異,投入本地飲業工作,需要面對很大挑戰,他們只能扮演輔佐角色,無法替代本地人。



我國餐飲業,只說中餐這塊就好,還是需要靠本地人撐起,不可能全靠外勞……

檳州提議街邊小吃禁止外勞掌廚,民間反應不一。

無論如何,這個議題,確實激發了大家的反思,如何解決目前的勞工架構問題?會不會有一天,只剩下外勞掌廚?

餐飲業者認為,只剩外勞掌廚的這一天不可能到來,本地餐飲業始終要靠本地人。

無可否認,雪隆一帶的大城市,確實有許多小販,為了多賺幾個錢,而聘請外勞看顧分檔,打理所有事務。

酒樓廚房分工細

雪隆姑蘇慎忠行餐飲業公會執行秘書陳維彬表示,小吃檔也許可以交由外勞打理,但中餐酒樓、餐廳的廚房,不太可能交由外勞打理。

“小吃檔燙面的工作,可能你跟我都做得來的,老板自己調好醬料、湯底,然后交由外勞燙面就可以了,可是酒樓就不能這樣做。”

這不是歧視或看不起外籍員工,而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他說,中餐菜式豐富、烹飪用料複雜、文化底蘊深厚,廚房工作崗位分工很細。

外勞僅清潔打雜

員工需要花很長時間適應廚房的工作節奏,掌握各種技能,就算本地人也需要付出很多時間才能做到,外勞一般只能在本地逗留一定期限,加上文化的差異,所以,不是這么容易可以勝任這些工作的。

所以,在中餐酒樓和餐廳里,不太可能由外勞掌廚。

雪隆姑蘇慎忠行餐飲業公會總會長林德來說,一直以來,中餐酒樓聘請外勞工作,一般只是做一些清潔工作、廚房里洗菜、打雜,樓面傳菜、收拾的工作。

僱用外勞情非得已

一般認為,餐飲業者是為了節省人力成本,才聘用外勞。

許多餐飲業者告訴記者,他們其實希望聘請本地員工工作,只是不得以的情況之下,才會聘請外勞。

尤其是酒樓和餐廳,更是非常需要能夠長期和穩定工作的本地員工隊伍。

聘請外勞,從申請手續、員工培訓,到員工可以正式“上崗”,過程冗長複雜,而且工作准證期限一到,他們又必須離開了。

“不見不散”港式茶餐廳營業經理黃美月的職責,包括員工培訓,她說,許多外籍勞工剛來到這里,語言完全不通,要訓練他們做招待工作,並不容易。

除了技能培訓,她每天要另花一小時,教這些員工簡單的本地語言。

教導語言的時候,需要通過比較資深、能夠說本地語言的其他外勞,充當翻譯。

她說,只是緬甸人,族群就很多,各族群本身都說自己的語言,同一個國家的人,語言就已經不通了,所以,要教會他們本地語言非常困難。

本地員工就沒有語言問題,只要接受技能訓練,很快就可以投入工作。

培訓外勞事倍功半

目前外勞在本地的工作准證期限是三年,從他們開始培訓到能勝任工作,至少要半年以上的時間。

等到他們能夠獨當一面,沒多久,準證又到期了。

所以,他們永遠都在“迎送”員工,也一直要從零開始培訓員工。

以茶水部的工作崗位來說,港式茶餐廳的茶水沖泡,就很講究功夫。

黃美月說:“之前我們訓練一位外籍員工沖茶,大概花了兩年多時間,他沖的茶才可以正式端出去給客人,但沒幾個月,他合約到期要回去了。”

廚房的工作聘用外勞,也一樣需要花很多精神和時間訓練他們。

他們只僱用外勞做一些廚房打雜的工作,但外籍人士對本地或中餐的食材不熟悉,“只是教會他們分辨排骨、芥藍菜就要花很多時間。”

設獎勵給出色員工

不管本地員工還是外勞,都有工作態度好、能幹的員工,以及工作態度差、能力低的員工。

這是個人問題,基本跟國籍、種族等沒有多大關系。

外勞多數是為了生計,才離鄉背景打工,黃美月表示,所以只要付給他們相應的酬勞,他們就願意加班、賣力工作。

“本地員工就比較難叫得動他們加班,每次要他們加班,他們都會說要回去問父母、女朋友,最后都會說要陪家人、朋友,不能夠加班。”

準時上下班、不缺勤,本來就是員工的本分,但是為了確定員工準時上班、不缺勤,“不見不散”茶餐廳會給員工另發“準時上班的獎勵金”。

她說,本地一些員工可能交通問題,工作較常遲到,外勞一般是住在餐廳附近的員工宿舍,所以,上班都會較準時。

基本上,她餐廳的外勞工作態度都不錯,只是外勞之間的人事糾紛,一般比較多。

“他們不會在餐廳、工作的地方鬧事,但回到宿舍經常會打架,每次我們只要接到員工打架的電話,就要趕過去解決。”

她說,外勞一般不會要求跟本地員工同工同酬,但會要求外勞之間同工同酬。

不過,他們餐廳採用獎勵制度,工作表現出色的員工,不管本地人或外勞,都可以得到更高薪資。

部分顧客抗拒外勞

就算檳州還沒有提出禁止外勞掌廚之前,餐飲業者透露,許多顧客對外勞的服務,一直都有一些意見。

盡管我國餐飲業顧用外勞已是很普遍,黃美月表示,其實顧客對外勞的服務,經常有諸多投訴。

他們的店里一般訓練外勞講英語、馬來語,許多顧客會說英語、馬來語,可是,他們就是不肯跟這些外勞講。

“一些顧客說話本來就比較快,員工聽不懂,顧客也會投訴。”

可能文化差異,有些外勞說話的方式、服務態度比較不得顧客的心。

她長期跟員工相處,了解這只是他們一貫的說話方式,並非故意對顧客態度不好。

但是顧客未必明白這點,店里經常都要處理一大堆投訴問題。

小吃檔的情況也一樣,許多顧客都會質疑外勞掌管的攤檔,甚至拒絕光顧。

在吉隆坡燕美路巴剎經營面檔的英姐,雇有一位外勞幫手,但燙面煮面還是她自己來,否則生意馬上會受影響。

其實,工人做久了,這些工作他們也做得來的,而且湯、面、材料都是她親自打點。

“但有時就算我走開一下,顧客看到只有工人看檔,他們就不叫我們這檔的東西了,一定要等到我回來。”

如果要在本地人經營的攤檔,和只有外勞掌管的攤檔擇一,多數顧客還是會光顧本地人的攤檔,除非沒有得選擇。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