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納斯:馬來人主權和馬來人至上的議論(完)

為何馬來文化,一個這麼卓越的文化,讓許多馬來西亞人敬而遠之?

人們抗拒或慎防馬來文化,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在這個國家,馬來文化和宗教息息相關。

當我們談起馬來文化時,它也被視作伊斯蘭文化。當我們說應該吸收馬來文化時,人們會想到伊斯蘭議程。人們要捍衛他們的種族和宗教,不願妥協。

換句話說,我們對馬來文化的普世性及非宗教性,覺醒度還不夠多。其實,人們可以實踐馬來文化而不必信奉伊斯蘭,它們是兩回事。

在馬來文化中,有很多普世元素,如語文、服裝、傳統游戲、手工藝品、音樂和藝術,可以讓大馬人吸收,不管他們是什么種族、宗教、地域和背景。

吸收這些元素,可以豐富我們本身族群文化的內涵,不會削弱它。

馬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普世元素是甚麼?

以傳統服裝為例,馬來女服(Baju Kurung)是大馬文化交融符號的佳例。很多女性擁有旗袍或沙麗之余,也有一兩套馬來女服。

不過,頭巾則可免了,因為頭巾是伊斯蘭或阿拉伯人的象征。同樣的,男人可以穿馬來男服(Baju Melayu)而不戴宋谷。馬來男服是文化象征,無關宗教。峇厘島印裔及緬甸人,普遍穿著馬來男服。

我們有馬來文學,如sajak、syair和班頓等詩體;馬來藝術如皮影戲、dikir barat和dikir laba等民間歌曲;馬來傳統舞蹈如ngajat、sumazau、mak yong、zapin和joget;傳統手工藝如馬來短劍、峇迪布染色、馬來風箏及陀螺等的制作;傳統樂器如 gamelan、angklung 和sape。

這些都是精彩和獨特的馬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結晶,值得我們涉獵和分享。

我們的文化結晶是普世的,不是秘傳的,且分享出去。我們可不能說要推廣某個文化來團結人民卻排除其他文化。舉例說,我們可以推廣和分享馬來文化傳統、手工藝和文學,但不能強迫基督徒、佛教徒和興都教徒大學生把伊斯蘭文明當第一年的必修科。否則,這會嚇跑他們。

要如何讓大馬人珍惜和吸收馬來文化和本土文化,將之當成我們共同的國家認同?

我們必須由低層做起,在幼兒園和學校作推廣。開始時,每週要求學生穿上傳統馬來服裝。在我的求學時代,我國教育採用英國制,學生都被規定打領帶。如今,我們要推廣一個共同的大馬文化,那就讓我們在西馬的學生,包括淡小和華小的學生,每星期一次穿馬來服裝上學;在東馬,則穿當地的文化服裝。

其次,我們要在學校課程綱要加入文化傳統的元素,由幼兒園開始到小孩的各種成長期。峇厘島人做得便很好──小孩在八九歲時,學校便教會他們歌唱、舞蹈或文化表演。我們可以有樣學樣,在學校傳授馬來文化和本土文化。

至于藝術課,與其教導一般藝術,不如傳授我們的傳統藝術,例如教導學生製做馬來風箏、陀螺或峇迪染布。

我們要確保,小孩到了12歲時能掌握一些馬來文化的結晶。當然,我們也要向他們灌輪華族和印族的普世元素。在學校灌輸傳統價值,除了能建立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和自豪,對孩子的個人和社交成長發展也有裨益。學習文化可以加強一個人的自我價值觀。接受越多文化薰陶,我們會變得更有耐心、包容和適應能力。

另一個可以促進團結的元素是學習馬來諺語。馬來諺語開放、務實和包含普世價值觀,正如印族和華族的諺語。我們應該在語文課程中加入馬來諺語,並融入相關的印族和華族諺語,讓小孩了解我們的關係好到什么程度。

當我們在學校、家里和職場實踐馬來文化的普世價值,便能看到它對我們個人及社會的價值有多高。不管是印度人、華人、卡達山人、伊班人或馬來人,都會視彼此的文化是對自己文化的附加價值。接著我們會了解,這片土地的歷史以及馬來社會和文化的美麗,不只屬于馬來人,而是屬于全民,是我們的集體認同和代表。

(譯:余佩妮)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