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任平:訊息學與傳播學
馬航失聯,謠言四起,小道消息,多如牛毛。近兩三個月來,塵埃落定,客機與機上乘客的失蹤,已成了事實,大家的反應才較冷靜。一週前《蘋果日報》報導,印尼某陸軍四星上將,知道MH370失蹤的內幕,而他是全世界知道真相的三個人當中的其中一人。我國外交部正安排官員與這位上將會晤,消息傳來,印尼軍方否認該上將發表過上述言論,好奇的讀者重墮迷霧。
資訊氾濫,引起更多的推測、假設,這符合了熱力學的定律:資訊愈傳愈廣泛,也正是資訊散播的高峰期,那時各家報章都爭相報導,成了電視的新聞焦點。熵(entropy)就在時候發生,耗能結構發揮力量,關注這事件的熱忱/激情/悲傷在來到高峰后,就會逐漸淡化。
訊息與資訊近乎同義,前者不一定是資料文字數據,它可以是顏色聲音溫度。訊息有其強弱,你講著故事,突然有第三者打岔,我只聽到一半的內容;我向學生談文學,對方一邊聽一邊打電玩,你的故事與我講的課題便缺乏“強度”(robustness),聽不清楚,或聽時分心。
當摩哆車聲在屋外響起,我會停止說話,讓車聲遠些,我才把話說清楚。面對心不在焉的聽眾,我會三言兩語把對方打發掉;或者突然把話打住不說。訊息需要聆聽、消化、攝取,如果這些條件不具備,要表達的意思,對方要嘛聽不進去,要嘛斷章取義;要嘛誤讀,要嘛逾讀。我沒理由向一個不用心的人用心說話,我不做浪費時間的事。
報章把新聞資訊分門別類,並把最吸睛的消息,放在第一版頭條,就是為了“凸顯”(highlight)新聞事件,使它為人追讀,成為熱議題,成為當天的時事焦點。
密碼傳遞不為人知信息
新聞學與傳播學互相重疊之處頗多,相關相通,兩者包括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哲學、信息學、現象學、符號學、廣告學與文化研究。涵蓋面較小的信息學,有時無需文字甚至語言,原始人結繩為記,現代人的手語,都在傳遞信息。
詩不傳遞知識(太多歧義,知識太不完整,詮釋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詩傳遞信息。密碼是在傳遞不為旁人所知的信息。在香港茶樓,買賣玉石的商賈是用十隻蘭花指的動作討價還價的。在戰場,豎白旗向對方釋出的訊息是“投降”。打一個眼色,傳遞信息是:買還是不買?留下還是告辭?不在話下,彼此心領神會。
懂傳播學的人,不去瞭解信息學,或只曉得信息編碼(pdf),對我而言,那是職場訓練的疏忽。在公眾場合,比方說:記者招待會上,當事人對著講稿,照本宣科,新聞的含金量有限。記者招待會上講話較少,惟舉止異常(驚疑不定,煩躁不安)的人,記者從他那兒探聽到的信息可能更多,更接近真相。
你打電話有用聲響間隔密碼嗎?你回家敲門有沒有用輕重音,讓你的妻子/丈夫知道是你回來,而不是陌生人企圖闖進?這關乎個人與家人安全,你就不會譏笑公元前五世紀的斯巴達人,用木棒密碼隱蔽的透露自己的處境與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