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創作“標籤”種族背景 詩人林天英:含歧視元素
(吉隆坡29日訊)我國馬來文學創作,往往以巫裔和非巫裔區分作者背景,但本地著名詩人、大學教授和講師皆不認同這種區分方式去評價他人作品,並指某種程度上,似乎暗喻非巫裔作者的馬來文學造詣不及巫裔作者,甚至含歧視元素。
大馬著名詩人林天英說,這種“標籤”方式彷彿只出現在文學創作,但在其他領域則沒有此現象。
他打趣的說:“在體壇,我們不會聽到‘非巫裔羽球選手,世界羽球一哥拿督李宗偉’、也不會聽見電台主持,在介紹歌手大衛阿魯慕甘時說‘讓我們來聽一段非巫裔歌手,大衛阿魯慕甘的歌曲”。
是時候檢討
林天英也是博大國文學系副教授,他今午主講一項題為“現今國家文學是否還需要歸類巫裔和非巫裔作家?”講座會時,這么指出。
其他主講人包括沙巴大學(UMS)講師仁查丹布、馬大藝術與社會科學學院印度文學系助教克里斯南馬念、國家文學獎得主拿督安華利端及講座會主持人納茲米耶谷。
林天英在文學創作上獲獎無數,但他在分享看法時,指若自己是個敏感的人,每當主辦單位宣布他是“非巫裔作者組別得主”時,他難免心理難受,因為總覺得“非巫裔作者”組別,似乎比“巫裔作者”低一等級。
他說,“標籤”給人留下不同看法,有者很在乎、有者很重視,但也有人根本不在乎,這些觀點完全是胥視個人對“標籤”的接受度。
他認為,其實能掌握馬來文的非巫裔,數量並不比巫裔少,並指只有懂得欣賞馬來文學的人,才能寫出很好的文章。
“所以我們是時候檢討,在什么時候要用‘非巫裔’和‘巫裔’作者。”
巫裔非巫裔水平不同
仁查丹布認為,在馬來文學作品方面給予作者種族區分,可能是主辦單位要給予作者尊重,但在他看來是一種歧視他人的行為。
但他說,馬來文學上區分巫裔作者和非巫裔作者,主因是水平或能力的不同,兩種組別也意味著作者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以致他們無法公平競爭。
“道理就好像足球賽,有男子組和女子組的分別,因為兩性實力不同,不能公平較量。”
此外,克里斯南馬念也認為,在馬來文學創作上,應該除去巫裔和非巫裔作者類別,從而吸引更多非巫裔參與馬來文學考究和創作。
“若再不給予非巫裔作者重視,推崇國民文學(馬來文學)將永遠只屬於一種夢想和追求,不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