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命來到盡頭緩解傷痛(第1篇)

特約:陸蕙菁、楊潔思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生命,可以很堅強,也可以很脆弱。當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之際,人們還能做些什麼呢?或許我們沒辦法想像,一旦生命邁向死亡,人們還會想要些什麼,但其實有些人的要求很簡單──一個你我都無法猜到的簡單要求……

寶珍和丈夫育有一名女兒,和其他家庭主婦一樣,一直過著相夫教子的簡單生活。然而,這看似平凡的生活卻被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打亂了─—寶珍患上了子宮頸癌。

從婦科醫生口中得知消息后,寶珍錯愕,但依然很勇敢地接受了這個事實。她接受了醫生的建議,開始進行一連串的化療。

在艱辛的化療過程中,寶珍面對不少副作用,包括掉髮、食慾不振等。她積極樂觀地接受了這一切,然而化療卻沒辦法控制她身上的癌細胞。在短短的半年內,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脊椎骨、肝以及腹腔。

堅強的意志始終敵不過癌細胞的襲擊,不久后寶珍開始不良于行,出入都需輪椅的輔助。她到中央醫院做斷層掃描后,拒絕了醫生做脊椎電療的建議,並向安寧療護社工要求回家休養。

身邊人都勸她,好歹接受治療吧,說不定還有一絲希望呢!但其實誰也說不出,到底電療后的后果是什么。看著寶珍虛弱地躺在床上,社工尊重了她的決定,並儘力幫她解決當前所面對的痛苦與問題。

積極進行完整照顧

寶珍患上癌症一年后,當大家忙著迎接農曆新年之際,她卻即將與大家告別。除夕前一晚,社工和護士陪伴在她床邊,和她聊聊天,說說話。聊著聊著,社工問道:“你有什么心願嗎?”

寶珍虛弱地回答:“我想吃紅豆霜。”大家愣住了,但很快他們就答應了寶珍,明天會帶紅豆霜給她吃。隔天,寶珍吃過紅豆霜后,過不久就安詳地走了。

在寶珍患上癌症之際,安寧療護的社工都一直陪伴左右,滿足她的所有需求。那么,到底什么是“安寧療護”呢?安寧療護由一班專業醫療團隊提供服務,主要是提供給末期患者在醫療上、身心與生活上種種照顧,包括家屬身心的安撫。

在我國,這項服務被稱為“緩和醫學”。

所謂緩和醫學,其實是由英文名詞(Palliative Medicine)翻譯而成。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90)的定義,安寧療護是“當疾病已無法治癒時,對病人進行積極完整的照顧:疼痛與其他症狀的控制,以及協助精神、社會和靈性上問題。安寧療護的目標是協助病人與其家人,達到最佳生活的品質。”

主要對象為癌末患者

安寧療護提供的是專門的護理以及支持服務,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輔導末期病患與家屬接受臨終事實,並給予他們在身、心、靈的完整關懷照顧。

另外,安寧療護也負責減輕或消除癌症末期患者身體上的疼痛,或任何不適症狀以及心理壓力等等的問題。對于病患和家屬之間的磨合,安寧療護也會幫助消除隔閡,讓病患能夠在人生的最后一段生活,享受最美好的親情溫暖。

安寧療護的主要照顧對象有癌症末期病患、身體不適並需要輔導者、醫生證明不適合“治療性療法”,只適合給予“症狀緩解性治療”的病患、本身或家屬同意放棄心肺復甦者以及病患或親友同意共同參與照顧並接受安寧療護的照顧。

強調四全照顧理念

另外,安寧療護也強調四全照顧,也就是全人、全家、全程和全隊照顧。全人照顧指的是照顧好病患的身、心、靈,除了身體的症狀,病人的心靈和社交活動都應該被考慮在內,達到真正的全人照顧。除了病人本身的照顧,家屬在照顧病患的過程中也承受了不少身心創傷,全家照顧就是為家屬解決生理和心理上的問題。

而全程照顧是從病人開始接受安寧療護、病人往生直到對家屬哀傷進行輔導,實行不半途而廢的整個療護過程。

最后,全隊照顧講求的是團隊裡各職位人員之間的共同照顧,彼此支持和鼓勵。

安寧療護有哪些特點?

日本安寧療護之父—─大阪大學柏木哲夫教授,用HOSPICE七個英文字母作為開頭,引申出七組字,很貼切地表現出安寧療護的內涵。這七個英文字母分別詮釋為:

I.H(hospitality)親切:面對病人、家屬以及所有工作人員時必須親切,醫護人員在病床前必須儘量把視線保持與病人同高,親切的交談。

II.O(organized care)團隊照顧:安寧療護團隊包括有醫生、護士、社工、宗教師、心理醫生、營養師等等。

III.S(symptom control)症狀控制:癌症末期病人經常面對疼痛、嘔吐、焦慮、沮喪等等的症狀,工作人員應全心對待,減輕病人痛苦,而不是以延長生命為目標。

IV.P(psychological support)精神支持:病人與家屬的心理狀況包括憂鬱、失眠、憤恨、埋怨等等都需要團隊幫助和支持。通過靈性的照顧和宗教的熏陶,更能協助病人和家屬渡過此困境。

V.I(individualized care)依個別情況照顧:以病人為中心,不但減輕病人痛苦,也設法完成病人的心願。

VI.C(communication)溝通和互動:團隊與病人和家屬應經常溝通,家屬和病人之間更需要親密溝通,交代后事,珍重的道別。

VII. E(education)教育:讓更多人能夠瞭解、認同和支持安寧療護工作,是整個社會能夠接受安寧療護、安詳往生以及臨終時不作無意義的急救措施的理念。

緩和醫學的起源

緩和醫學或安寧療護的歷史源自于早期在羅馬時代,朝聖者或旅行者在漫長旅途中,會停留在一些驛站中休息,重新補充體力。而安寧療護(Hospice Care)的Hospice在當時被稱為“驛站”,負責照顧旅客以及病人臨終的一個地方。

早期的臨終關懷,也就是現在的安寧療護運動始于英國的聖克里斯多福醫院。這間醫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安寧療護醫院,是由現代安寧療護之母──桑德絲西西里桑德絲女士于1967年6月創辦的。

當時的桑德絲女士長期從事照顧晚期腫瘤病人的工作,她經常目睹垂危病人的痛苦,決定親自改變這一個狀況。這所醫院採用醫療團隊合作方式來照顧癌症末期病患,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過程中,得到需要的滿足和舒適的照顧,也減輕了病人以及家屬的痛苦。

桑德絲的舉動從此開啟了一門專門研究和從事臨終關懷的醫學新分科—安寧療護。

當時,聖克里斯多福醫院模式的安寧療護開始在歐美各國建立,亞洲的日本、新加坡、香港、台灣以及馬來西亞等地區,也在九十年代開始發展安寧療護系統。

現代安寧療護之母

桑德絲醫生(Dame Cicely Saunders)

‧1918年,生于英國

‧1940年,成為護士

‧1947年,因職業傷害,轉任社工人員

‧1951年,有感于對癌症末期病人照顧之不足,覺得醫生遺棄了病人,開始攻讀醫學院

‧1958年,成為醫生,時年四十歲

‧1967年,經多年努力,在英國倫敦近郊錫典罕(Sydeaham),設立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院(St. Christopher’s Hospice),發展成為全世界現代安寧療護的典範。

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

即使活到最后一刻,

你仍然是那么重要!

我們會盡一切努力,

幫助你安然逝去:

但也會盡一切努力,

讓你好好活到最后一刻!

──桑德絲醫生(1918~ 2005)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