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生活主題.薄薄一張紙 擺渡百年人文史

報導:譚絡瑜

攝影:張文輝(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學生製作人文地圖

■用心手繪的地圖

首都吉隆坡發展迅速,不過一年半載光景,原本的空地變成了工地,再過幾個月,新建築物、新高速大道出現了,過去的印記也隨之消失。衛星地圖還來不及更新,城巿面貌已經起了變化,唯有從社區老街坊們口述歷史記憶拼湊的人文地圖中,尋回已經消失的城巿印象。

富都路與漢都亞路交接處的半山芭監獄消失了,你仍記得它原來的面貌嗎?茨廠街好吃的牛肉粉在哪里?秋杰巴剎旁邊那棟有著兩個像“蓮花”塔頂的建築物,你知道它不是清真寺而是錫克教堂嗎?還有,你每天經過破爛建築物,可知道它過去有著很重要的用途?社區里那間舊舊的小店里有著古老傳統行業,你知道它的歷史背景嗎?

圖文保存消失的美好

我們對生活里存在的許多東西習以為常,並沒有意識到這些東西會慢慢變遷沒落,從記憶里消失。一群有心人以人文地圖,趁著文化古蹟消失前將它們記錄下來,一張張薄薄的地圖,承載了百年歷史和濃厚的人文感情。

“擺渡人˙藝術空間畫室”院長劉啟暉有豐富的人文地圖制作經驗,同時也帶領小學生制作過茨廠街、沙登、十八丁社區人文地圖。

制作人文地圖起始于幾年前,社會大環境急遽變化,劉啟暉與本地一些年輕藝術家覺得必須做些什么,用自己擅長的方法,把一些將改變消失的東西記錄保存下來。于是,他們開始辦起了社區藝術計劃。

2008年,茨廠街大眾書局搬遷,劉啟暉帶領藝術中心一班小學生到茨廠街走讀,制作了美食與老建築人文地圖。此后,他與Lost Generation藝術家楊兩興、古蹟保存及建築學者張集強、社區藝術節總監孫春美等人合作,參與了許多社區藝術計劃,包括2010年陳氏書院廟會、2011年我的半山芭多元媒體工作坊、2012年發現沙登社區藝術嘉年華、2013年燈佑蘇丹街、2014年看見十八丁藝術計劃等。

建立人與土地的關係

劉啟暉表示,人文地圖與一般觀光地圖之差別在于,人文地圖是把社區內大家共有或即將消失的記憶記錄下來,而並非僅做為旅遊參考。人文地圖除了地圖以外,還配以文字,深入介紹該地區的歷史、特色、傳統行業等,更像是內容豐富又而一目了然的人文深度旅行地圖。地圖上標示的建築物、美食店、傳統小店不一定會出現在一般觀光地圖上,而是對在地人來說格外有意義,並值得向外地遊客推薦。

人文地圖除了用于社區導覽,也具備教學功能,劉啟暉帶學生去戶外寫生時,利用人文地圖向學生介紹當地文化歷史和建築特色,這時人文地圖變成了啟發學生創作的教學工具。除了人文地圖,也有不同主題如:生態、美食、建築、景觀等地圖。

他說,地圖不是做給外地遊客,而是為社區而做,當地人對這份地圖會有一份感情,也會驕傲地把自己的社區介紹給外地客人。人文地圖不僅重新建立人與土地的關係,也拉近人與人的距離。他帶小朋友們制作茨廠街、沙登、十八丁人文地圖的過程中,與當地人交談、互動,慢慢變成了朋友,改次再回到那里,就像拜訪老朋友一樣親切。

童年走過的路,不會忘…

2012年發現沙登藝術嘉年華工作坊上,劉啟暉帶領沙登新村一校學生制作了沙登新村人文地圖,如今這張人文地圖仍在沙登民間藝術館展示。小朋友制作的手繪人文地圖,童稚的畫與文字加上從小孩視角觀察的社區生活都充滿了趣味。更難得的是,他們通過制作地圖過程采訪在地傳統工業和道地美食,從叔叔阿姨、公公婆婆口述的故事中,更了解自己出生長大的這個社區。

“孩子們很單純,感知豐富,觀察細膩,只要親身走過的路,就不會忘記,這份記憶將會陪伴很久,直到成大后也會記得小時候曾經做過人文地圖。即使那時候社區已經變了,他們也能夠借著地圖與朋友和自己的小孩分享關于社區的故事。”把歷史與人文價值傳承下去,就是人文地圖的真正意義。

一步一腳印 藝術軌跡烙心頭

近幾年大馬文創風盛行,多個城鎮先后舉辦藝術節,既有屬于社區的,如:茨廠街、烏魯冷岳呀吃、半山芭、沙登,也有國際規模如馬六甲、檳城、沙沙蘭藝術節。光是今年,就有邦咯海島節(9月13日至20日)、吉膽島國際藝術節(9月13日至21日)和看見十八丁社區藝術節(9月15日至10月25日)輪流舉行,十分熱鬧。

社區藝術節有許多系列活動、工作坊、學生藝術創作營和藝術嘉年華,而制作社區人文地圖是其中特別有意義的活動。本地藝術家與志工們記錄口述歷史,還原當地漸被人遺忘的歷史記憶。以下是本地一批年輕藝術家和志工們用了許多時間,踏遍城鎮街巷,收集資料,繪制了吉隆坡人文地圖。

吉隆坡文化遺產地圖

2012年,在遺產大廈和捷運工程這兩個關于吉隆坡城市規劃、古跡毀壞和土地政策的議題,促使一群關心社會的公民成立了“吉隆坡之友 ”(Rakan KL)。近年組織了“文丁之友”、“巴生之友”、“馬六甲之友”等團體活動,一起分享古蹟區與老街的故事。兩年前國慶日,吉隆坡之友舉辦了“2012默迪卡文化祭: 再見吉隆坡”(Goodbye KL)活動。該組織發言人及藝術家Victor Chin繪制的吉隆坡古蹟遺產人文地圖中,標出了已被拆除的東姑公園,以及未來將在此落成的百層遺產大廈。

半山芭人文地圖

2010年,115年歷史的半山芭監獄被拆除,意外誕生了吉隆坡半山芭社區藝術計劃。藝術學院講師謝澤林與藝術學生、藝術家梁莉思、羅偉銅、Eddie Choo等,通過半山芭人文地圖繪製,在地圖上標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地標內容,例如:美食、古跡、歷史、文化、廟宇等。

秋杰路人文地圖

2010年,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社區志工與設計藝術系學生,發起“我們的秋杰”(Chow Kit Kita)社區計劃,包括帶領當地小學生制作人文地圖。Chow Kit Kita計劃負責人劉碧璇(Lew Pik Svonn)希望借著地圖上標出的宗教場所、教堂、廟宇等,讓大家更深入認識社區,了解別人,促進宗教諒解,打破各族之間的藩蘺。

如何制作人文地圖?

1.采集

拜訪社區重要人物、會館、公會,做簡單的口述歷史采集,了解當地社區脈胳,有哪些重要的人物與地點。從社區鄰里處了解當地有哪些特色美食、傳統工業和祭典等等。

2.走讀

親身走遍社區的街巷,在簡單地圖上標起重要的建築物和店家,或拍照做記錄。

3.制作

搜尋、整理歷史,與采集回來的資料做核對,同時進行手繪制圖。


700騎士協力 用腳踩出地圖

■堪察腳車路線

這份標出吉隆坡騎行路線的腳車地圖,可以用來規劃路線,地圖上還標出腳車店、腳車停放處地點,如果你想在吉隆坡騎行,這是最好的指南。

吉隆坡沒有腳車專道,騎車環境不完善,很多人只于週末在公園、郊外騎腳車休閑,卻很少人選擇以腳車通勤、上班。有見及此,兩年前,熱愛騎腳車的林猷進(Jeffrey Lim)主動發起“吉隆坡腳車地圖計劃”(Cycling Kuala Lumpur Bicycle Map Project),得到超過700名自願騎友參與,完成了吉隆坡腳車騎行路線地圖。

計劃發起及負責人Jeffrey來自吉隆坡,是一名平面設計師。多年前,他在新加坡工作期間愛上傳統老鐵馬,回到馬來西亞后,他到處尋找老鐵馬將之復新重新上路。由于本身愛騎腳車,也看到近年越來越多人騎車休閑,他覺得應該鼓勵更多人以腳車通勤,遂興起制作一張吉隆坡騎車路線地圖的念頭,與更多人分享騎車路線。

拼圖式完成製作

他在社交媒體上創立專頁邀請騎友參與,一傳十、十傳百,許多騎士主動參與分工合作。過去兩年,Jeffrey與許多自願者各自帶著一張簡單地圖,在各自熟悉的路線騎行勘查,把路線、交通情況、景點和地標一一做記號,然后把各區勘查報告集合起來,像拼圖般一片一片拼湊起來,再由Jeffrey完成設計和繪制工作。文字的部分,Jeffrey負責寫英語,Zatika Izati Puade與鄭美勵分別負責馬來文及中文翻譯。從召集志工、考察路線、制作地圖初稿、修正完稿,經過兩年時間,地圖終于完成印刷。

Jeffrey坦言,當第一份印好的地圖拿到手,感覺像迎接嬰兒出生般興奮。地圖制成后,他的責任告一段落,接下來希望大家善用這張路線圖,享受在城巿里騎行腳車的樂趣。“這張地圖是集合大家的力量完成的,也屬于大家,希望更多人可以好好利用,同時歡迎提供回饋意見。”

助騎友掌握路線及資訊

這張專為腳車騎士打造的大吉隆坡地區腳車騎行路線指南,所列出的腳車路線均經眾多志願者熱心參與,以及一系列嚴謹調查及回饋后繪制而成。隨著地圖面巿,他與騎友們希望把吉隆坡打造對腳車友好的城巿。

吉隆坡騎行樂腳車路線圖不僅是一張地圖,同時還附有許多關于騎行的建議和貼士,比如騎行裝備、如何規劃選擇路線、路上騎行位置和訊號、腳車照顧和維修、停泊和寄放、吉隆坡輕快鐵及火車系統圖、罪案防范等,幫助騎友掌握安全騎行知識。

整個腳車地圖計劃都是Jeffrey與眾多自願者們自費進行,整個計劃約耗費超過2萬令吉,投入的時間更是無法計算。首一萬份地圖派送完后,他計劃再加印三萬張,歡迎贊助商出手協助。另外,未來時機成熟,也考慮制作數碼版的吉隆坡騎行地圖。

如何制作腳車地圖?

開會:

來自不同背景,熱愛騎腳車的自願者參與了地圖制作過程。

考察:

林猷進和自願者以及吉隆坡巿議會代表,在巿中心實地考察交流討論。

修正:

腳車地圖制作嚴謹,每一個細節都經過調查、核對、修正。

合拼

根據不同人完成的路線考察報告,制成區塊地圖,最后拼成完整的地圖。


逐風城中行 鐵馬識“圖”

■騎友福音

經過無數騎士及有心人協力合作下,“吉隆坡腳車地圖計劃”(Cycling Kuala Lumpur Bicycle Map Project)面市了……

這張意義非凡的地圖,在Art Printing Works贊助之下印刷了1萬份,公眾將可以在吉隆坡一帶特定腳車店免費索取。Art Printing Works公司總執行長余孫偉此前得悉吉隆坡腳車地圖計劃,主動聯絡Jeffrey表示願意贊助印刷。余孫偉覺得這計劃很有意義,所以支持。

“考察吉隆坡騎行路線和標出穿越道路等並不容易,看到很多人為這張地圖付出和貢獻,我們也很榮幸可以利用印刷專業知識協助完成這個計劃。”

老機器擔起印刷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Art Printing Works過去曾為大馬旅遊局印刷地圖,廠里擁有全馬唯一一架折大型地圖的機器。這次印刷腳車地圖,這架自從1985年以來就塵封的老機器重新啟動。

他表示,使用方便可靠的手機App導航和數碼地圖,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傳統印刷地圖依然有其價值。他本身去旅行時更喜歡用傳統地圖探索城鎮,因為不像數碼地圖可以預設好行程,旅途上充滿更多不可預知的驚喜和冒險。

印好的地圖將由自願“派送員”(Messenger)發送到吉隆坡地區傳統及現代腳車店,而非直接派送給公眾人士。Jeffrey解釋,希望公眾能夠自行到腳車店去索取,借由此與社區腳車店建立關係,同時也重新認識逐漸被時代淘汰的傳統腳車店。

*吉隆坡騎行樂腳車路線圖將于本年10月11日舉行推介禮,並正式免費派送,公眾人士可以在吉隆坡和八打靈再也部分傳統及現代腳車店取閱。更多相關資訊可以覽網站:cyclingkl.blogspot.com或面子書專頁:facebook/group/cyclingkualalumpur

如何使用腳車地圖?

這張地圖涵蓋吉隆坡巿中心及週邊地區共110平方公里面積,並特意突出適合腳車騎行的路線。腳車路線按照不同的交通情況、騎行能力以及自信心水平,分成幾個級別。

運用這張地圖做為你的騎行指南和旅遊手冊,規劃並找出適合自己的路線,對感興趣的景點和地標做記號。地圖中列出公共建築、知名地標、火車路線、主要交通方向以及地形。(部分資訊取自《吉隆坡騎行樂腳車路線圖》)

同場加映.腳車地圖

記者:譚絡瑜

手里拿著新鮮熱辣出爐的吉隆坡腳車地圖,心情很興奮。與Jeffrey做訪問時,地圖剛印好,于是得到了這份尚未正式公開派發的地圖。

在公共交通系統不健全、騎行環境不友善的吉隆坡,這張靠一班騎士們合力完成制作的腳車地圖,更形珍貴。感謝所有參與此計劃的志願者,讓喜歡騎行的吉隆坡人終于有了一份地圖。

迫不急待在上週日相約幾位騎友,帶著地圖騎遊吉隆坡。

我在吉隆坡出生長大,其實對巿中心並不陌生。但近二十多年來,吉隆坡發展迅速,到處是高速大道,車流量高,沒有空間給行人行走,更不用說給腳車騎士安全騎行。你叫我單獨從家里騎車到巿中心,心里是怕怕的。

不過,既然地圖上的騎行路線都是別的騎士們親自騎過,別人能,我也沒有理由不能。

于是,在做好安全措施之下,小心上路,完成了蕉賴九英哩-半山芭-吉隆坡巿中心-甘榜峇魯-半山芭-蕉賴九英哩,來回約50公里的騎行。長這么大,第一次一個人從家里騎到巿中心,成就感滿滿。

雖然只是一小步,但證明了交通、氣候因素都可以克服,在吉隆坡以腳車通勤是OK的。當然,吉隆坡還是必需建立腳車專道,改善騎行環境,才能真正鼓勵巿民以腳車做為每日的交通工具。

諷刺的是,政府日前宣佈汽油漲20仙,成為推動騎腳車的“大力之舉”。起碼,我為了荷包著想,認真考慮以后盡可能騎腳車上班,汽油錢可以省一點就省一點,不然日子難過。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