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污名化憂鬱症及自殺研討會‧ 怕輸會毀了子女 醫生:青少年自殺趨嚴重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社會污名化憂鬱症及自殺研討會‧ 怕輸會毀了子女 醫生:青少年自殺趨嚴重

(檳城12日訊)神經精神病學家顧問醫生琵然古馬提醒,若要減少青少年自殺行為,父母必須先改變“怕輸”心態。



他說,青少年自殺趨勢越來越嚴重,如大馬教育文憑考試放榜時,必有名校學生自殺,但多數原因不在於成績不好,而是成績不夠好。

“好比說,這位學生其實已考到9科A,但他的目標是10科A。”

琵然古馬今日在檳城心靈輔助協會舉辦的“社會污名化憂鬱症及自殺”研討會,發表談話。



全球每40秒1人自殺

他說,這些都是現今學生面對的壓力,因為父母抱著“什麼都要比別人好”的比較及怕輸心態,如鄰居或朋友有的東西,也一定要有;別的孩子成績好,自己的孩子成績要更好。

琵然古馬說,我國缺乏相互尊重的價值觀,也加劇這種怕輸心態。

“孩子在父母影響下成長,父母做什麼,孩子也會跟從。”

他提醒,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每年平均有100萬人自殺,換言之,每40秒內有1人自殺,相信真實的自殺案例比此數據高。

他補充,該組織已預測在2020年,相信每20秒內有1人自殺。

“在自殺案件,55%人士介於15至44歲;45%人士超過45歲。”

琵然古馬說,近年來青年自殺趨勢越發嚴重,每人都須扮演角色,減輕自殺現象。

須人道對待精神病患

琵然古馬在會上分享,社會因為污名化(Stigmatization)一些病症,而歧視特定患者,如總認為精神病患者帶有危險性,而把精神病患者隔離在環境極差的空間。

他以在緬甸精神病醫院看到的情況說,該醫院不但以鐵鍊鎖著患者,患者甚至睡在廁所裡,儘管大馬情況比緬甸好,但要自我提醒,必須更人道地對待精神病患者,不是以“關在籠裡”方式,把患者隔離。

琵然古馬說,這種污名化可分為公共污名化,即社會整體對特定族群持有的刻板印象看法,形成的偏見及歧視,而這種公共污名化也可延伸出自我污名化,導致一些人甚至瞧不起自己。

他說,若要“去污名化”,則需加深了解有關族群,給予這族群更多輔助,及教育社會以更具包容性。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