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講堂.陳志健:維護華教是我的責任

報導:劉銘傑、蘇德洲

圖:受訪人提供

自大學畢業后,陳志健忙于工作,雖然無法抽空投身于華教工作,但重要的是,他沒忘記向年輕一輩宣揚,一定要讓孩子接受華文教育,讓華文教育繼續傳承下去……

從網上看到一位網民向馬來西亞華教鬥士致敬的一段話:“一支蜡燭,如果沒有芯,就不能燃燒。即使有芯,也要點燃才有意義。點燃了的蜡燭會有淚,但總比沒有燃燒的好。”

這句話,提到了一個重點,從族魂林連玉,到后來的華教鬥士沈慕羽、郭緒益、華教園丁莫泰熙等,他們都知道,華教之路不好走,甚至要面對諸多阻擾,但他們都願意灌溉這塊名叫“華教”的土地。

為了承襲華教基業,身為年輕一代的華裔子弟,除了要延續前人的使命,也要積極面對我國華文教育存在著的各種難題,找出方法排除万難!這些都是我們應肩負的責任。

來自檳城的陳志健,今年29歲,馬來亞大學畢業,目前是某銀行經理。他並非代表華社爭取華教權益的義士,但他卻秉持著熱愛華文的心,為華教而付出,他希望可以兄姐的身分,用一己的力量,感染在籍中學生。

他希望大家如手足般,團結一致,齊心為華教,他也積極鼓勵中學生報讀報考中文。這些除了是為了傳承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愧對先賢過去的貢獻與付出。

燃起維護華教火苗

“修讀華文,才是完整的華人”這個信念,是陳志健對自己的基本“標準”。陳志健維護華文的熱血之心,也不是一日之內,就在心田上耕種下去,而是在大專的全國中學華文學會生活營上,讓他清楚看到華文的存在價值和必要。

就算今天,陳志健已到社會上就業,但他每年仍不間斷地參與全國中學華文學會生活營,用自己微薄的力量,集合眾人,不讓生活營停辦。

2007年陳志健大學二年級,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加入了第二屆全國中學華文學會生活營(以下簡稱“全中華”)的籌委會,被委任為節目組長。

由于陳志健過去是籌辦生活營的熟臉孔,中學時期曾參加過童軍團,對生活營充滿興趣,因此當他在馬大念書時,自然而然就加入馬大華文學會,同時也與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策劃活動。

陳志健說,當年舉辦“全中華”前,所有馬大華文學會的籌委,都得參加籌委會的培訓營,也因為這次的培訓營,燃起了他為華教付出的火苗。他說,那時白小還未重開,前景並不明朗,籌委們去了白小對面的神廟,聆聽村長及居民講述關于白小的事情,其中包括得向政府定時更新執照,以維持在廟裡進行的教育工作。

給中學生上華教課

在全中華籌委會的培訓營中,陳志健瞭解到,華教時事和過去華教義士的奉獻,加上董總分享華教一路走來的歷史,令他非常感動,並將傳承華文教育視為使命。

他說,倘若要將一些價值、啟發和想法傳達給營員,首要條件便是自己要有認同感,自己先要被啟發及感動,如此一來,舉辦活動才有說服力。

經過一系列培訓后,陳志健認為,籌委已被啟發及被感動,所以能以同理心、正確不扭曲地傳達愛護華教、傳承文化的價值觀,讓更多中學生了解,華教在馬來西亞所面對的困境和如何突破僵局。

為避免傳達錯誤訊息,誤導中學生,籌委會本身得先透過閱讀、討論,了解華教鬥爭的故事,灌輸中學生正確地珍惜和愛護華文的思想,而非倡導學生反對教育體制。為達效果,全中華的輔導員都以座談的方式分享心得。這樣的方法,讓參加全中華的中學生,更容易吸收。

從低谷爬上高峰

陳志健在第二屆全中華后,經過一番考慮,決定繼續協助籌辦第三屆全中華。他說,當初的聯絡方式沒有現在方便,因此常存在溝通問題。另一邊廂,大家又擔心籌委人數不足,當時根本不知是否還辦不辦得下去?陳志健說,如今全中華能持續在辦,是因為大家都覺得它有意義,曾被感動過。

回憶起當年籌辦第三屆全中華時,他說:“那時我已不擔任節目組長,而是籌委會主席。當時很掙扎,一直在想學業與活動要如何才不會失衡。可是想來想去,我覺得大學在人生中不只有一次,先做個取捨,暫時把重心放在全中華。”

成立第三屆全中華籌委會是陳志健的最大考驗,成立初期只有他與兩位副主席,過后他們從第二屆的籌委下手,邀請他們擔任組長,較后再以派傳單等方式,召集新血加入陣容。

“一開始,離開的人很多,有一陣子甚至覺得辦不下去了,于是我們在新學期,再做第二期的召集活動。從那時起,我們幾個籌委就一直進行頻密的培訓營、會議等,從正式與非正式的活動,宣傳活動理念。”

目前,除了馬大是舉辦全中華的總站,他們也顧慮到,有的中學生無法來到馬大,參加總站的生活營,為改善這方面的問題,他們也走出馬大,分別在中馬、東海岸、北馬和南馬舉辦全中華分站生活營,這是史無前例全國性的中學生活動。

這一批年輕的華教鬥士認為,“全中華”的功能在于推廣華文學會,令其脫胎換骨!

老婆婆捐錢的故事

自第三屆全中華生活營開始,每年參加的中學生人數逐年增加,每年都有超過100名學生參加總站、超過50名學生參加分站的生活營。

陳志健在第二屆“全中華”生活營籌辦活動時,有過一個難忘的經驗,那就是“一令吉的故事”。

當年全中華籌委會主席在咖啡店籌款后,即將離開時,一位衣著簡樸的老婆婆突然走向他們,並想捐出一令吉讓他們辦活動,這件事令他們非常感動,那一令吉對他們而言意義很大!

一令吉可能在許多人眼中,它的作用並不大,但這一令吉,卻是老婆婆一顆維護華教的心,起著拋磚引玉的作用。這件事,一直是生活營裏流傳的故事。

談到參加的中學生,陳志健說,中學生是個活躍的群體,生活營如果使用老套方式進行課程講座和分享會,是行不通的,所以他們採取以學術與動態游戲相輔相成的方法,讓生活營活躍起來。

他也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及家庭背景,這些都是造就一個人性格的重要因素,你要如何讓別人接受你的想法和故事?你必須找出原因,以輔導、開導等方式,慢慢地讓彼此有所了解。”

改變方式吸引友族參與

目前陳志健雖已投入社會工作,但依然是“全中華”的常客,定時請假回到馬大給全中華籌委會一些指導及擔任課程講師。

上司曾對他建議,與其請假幫忙全中華,不如為公司打拼!但他說,幫忙全中華是他的休息方式。

陳志健家在檳城,每次都必須開車數小時南下吉隆坡,雖然疲憊,但他並不視這樣的奔波為一回事,反之認為自己在全中華還有可扮演的角色。

國中華文學會由于在華裔人數上佔劣勢,無法像華文獨中一樣,舉辦大型中華文化活動。對于這現象,陳志健指出,他在大學先修班時,只有約10%的非土著生,所以他們舉辦中華文化活動時,常以跨種族的方式籌辦活動,即華人擔任執委,鼓勵或吸引友族生參與活動,認識和瞭解華人文化。

他建議,只要學生改變設立的活動對象,只要有心,很多活動還是可以順利舉辦的。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顯示,報考大馬教育文憑考試華文科的考生人數,有逐漸下降的趨勢。2013年共有5萬1685名考生報考華文科目,比起去年的5萬3298名減少了1613名。

陳志健認為,若我們不珍惜華文教育,它還是會有消失的一天。因此,華裔子弟不應該以金錢,或“A”的功利眼光來看待華文的地位價值。

全中華簡介

全國中學華文學會生活營,簡稱為“全中華”,是馬大華文學會旗下的活動。主要目的是舉辦生活營給全國中學華文學會的學生參與,借此提高中學華文學會的素質。

“全中華”是一個游戲與課程並重的生活營,透過游戲和團康,幫助建立中學生的團隊精神及培養個人領導能力。除此之外,“全中華”的課程更是精心為中學生而策劃,主要針對在籍中學生,或華文學會的需求。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