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齋‧“韓語情緣”系列·七 回基往事(一)

初到韓國,我總是對這裡的“坑坑洞洞”感到好奇。我住的地方叫“東崇洞”(Dongsung-dong),據說因位于朝鮮時代的崇教坊(今成均館大學一帶)以東而得名。上學的地方叫“回基洞”(Hoegi-dong),其由來則複雜許多。

據說朝鮮王朝被廢黜的國王燕山君的生母廢妃尹氏曾葬于此地,其墓稱“懷墓”。因其為“廢妃”,故除去燕山君在位時曾一度被尊為“懷陵”,通常僅稱“懷墓”。于是,這一帶有了“懷墓洞”的名稱。后來因為覺得“懷”字筆劃繁多,改為韓國漢字音裡的同音字“回”,變成“回墓洞”。再后來,又因嫌“墓”字不吉,最終改為“回基”。回基洞,這裡是慶熙大學所在之地,也是我為日后的韓語能力奠定基礎的地方。

兩位老師教法獨特…

第一天到慶熙報到,我們就得參加國際教育院的分班考試。先是筆試,然后進入教室與老師單獨對談。我被分到初級的后半段。慶熙的教材一共有六套,與韓語水平考試的六個等級對應,如此算來我應屬于第二級。

我們這一班共有兩位女老師,她們當時都是韓語教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但本科專業並不相同。每逢週一、三、四來上課的池緒媛(Ji Seowon)老師是西班牙語系畢業的,能說流利的英語和西班牙語。她的西班牙語不僅能用來講解韓語語法,甚至還能用來訓斥班上那個無心向學的智利同學。負責在週二、五上課的樸善姬(Bak Seonheui)老師則是國文系(即韓文系)科班出身,當時只會說簡單的英語和漢語。

兩位老師不同的學術背景與性格,如實地反映在她們的教學風格上。池老師活潑開朗,上課時特別注重與學生互動,決不會讓學生有閒著的機會,每教一個新的語法點,就會讓學生們互相對話、反復練習。與池老師偏向簡略的語法解釋不同,樸老師則比較“學院派”,用相當正統的方式來解釋語法,能兼顧許多課本上沒有提到的例外現象。當然,其上課氣氛也較為沉悶,有時甚至會陷入“自說自話”的危機。

但對于我這個念過語言學的人來說,這種教法反而更受用。我學韓語不是為了追星泡妞,不能停留在“只要對方聽得懂就可以”的階段。一年后,我將要利用這種語言來吸收新的知識,要用它來發表報告、撰寫論文,因此絕對有必要全面瞭解這種語言。或許是因為有這種要在短時間內掌握韓語“壓迫感”,其他外國同學覺得深奧難懂、枯燥乏味的內容,在我看來則是“鉅細靡遺”的語法解說,每次上樸老師的課都如沐甘霖,聽得津津有味。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