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紀行(六).王丹:《中國報》精神,華人的精神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大馬紀行(六).王丹:《中國報》精神,華人的精神

大馬之行,最豐富的一天是9月22日。這一天,我們先參觀了主辦單位——《中國報》──的總部。



長期生活在海外的華人,都知道華文報紙的重要意義。這一份報紙,提供的不僅是資訊,更是一份思鄉之情的寄託。很多離鄉已久的華人,比在中國或港台本土的人更關心本土上發生的大小事情,這樣的關心因為距離的遙遠非但沒有模糊,而且更加清晰。因此,辦好一份華文報紙,對于當地華人社會來說,是功德無量的事情,也蘊涵著理想的成分在內。如果媒體僅僅以賺錢為目的,其實不僅辛苦,也找尋不到意義。

《中國報》作為馬來西亞老字號的華文媒體,本身的發展,就是大馬以及大馬華人社會發展的一段縮影。這樣的縮影,從報社主管播放給我看的介紹《中國報》歷史簡報影片中不難看到,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我現在忘了名字的報社員工。

我在老總陪同下巡視編輯部的時候,這位看上去已經有一定年紀的阿姨,匆匆從外面進來。見到我她很高興地要合影,還一個勁地招呼別的年輕員工過來合影。陪同的一位主管告訴她,我還有下一個行程,不能在報社耽擱太久。我看到她的臉上閃過一絲不耐煩,完全沒有理會主管的勸告,繼續熱心張羅著。經驗告訴我,這一定是一位極為資深的員工,只有這樣的老員工,才會不在意主管的干涉。果然,后來別人告訴我,這位阿姨在《中國報》已經工作了幾十年,現在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還是堅持來上班。我后來聽老總講,在《中國報》,這樣的老員工不只她一人。對這些老員工來講,報社和編輯報紙的工作,已經成了他們的生活,甚至是他們生命價值的體現。報館,成了他們另一個家。看著這位阿姨,我仿彿可以看到《中國報》一路走來的歷史。對于老總和其他主管詳細介紹的報社現況,我現在已經記憶模糊,唯有這位阿姨那消瘦的身影,讓我一直念念不忘,她那分對報館的忠誠,讓我心底悸動很久,感動很久。



離開報館,我們的小小車隊繼續出發,這一次的目的地,是兩個小時車程之外的馬六甲──一個早期因海運而發達,現在成為歷史文化古蹟的地方。

到了馬六甲,我們首先參觀的,是設立在馬六甲客家公會樓上的“傳說古城”故事館。這是當地華人社團“華堂青”為保留華人文化傳統而設立的小型博物館,介紹馬六甲過去一百多年來發展的歷史。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地方社團主辦的展覽,具有相當的專業成績,從文物的豐富,到主題鮮明的陳列安排,以及翔實的文字解說,都讓我對這裡的華人社會歷史有了一個很全面的了解。

有同樣文化煙薰痕跡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張1613年的古地圖,上面手繪的當時的城區,可以看出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不同行業分佈在不同的街道上,構成了這座古城的產業圖景,依稀也可以想像曾經有過的繁華。400年的滄桑似乎沒有改變這裡很多,當年的街區結構至今仍然保留,只是所有產業都已經成為陳列出來的歷史,只剩下仿製當年搬運工分配工作的名牌,休息的時候半躺下來吸大煙的小木屋,還有,就是殘留的磚牆,石階和寺廟。

異國,卻有著同樣文化的煙薰過后一般的痕跡,還沒有開始走入街道,我已經被吸引住了。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