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秘密‧甘蜜胡椒足跡(中篇) 新山街燈文化街拱門設計 到處可見甘蜜胡椒
報導:黃慧琪
(新山5日訊)甘蜜和胡椒就像是“發展的種子”,讓新山得以茁莊成長,朝國際大都市目標前進,因此,甘蜜和胡椒也成了新山市景建築的設計題材。
不說不知,雖然新山已找不著甘蜜和胡椒園,可是這兩種植物卻是經常在我們的身邊出現。
新山華族歷史文物館館長林源福告知《中國報》,許多人會把新山街燈、移民局玻璃花紋、陳旭年文化街的拱門等的設計,誤以為是普通的花和葉子,其實,但葉子和花蕊就是甘蜜和胡椒。
他說,甚至是新山市政局徽章上,也有用甘蜜和胡椒作為設計圖案。
他透露,甘蜜與胡椒的圖案甚至也用於皇家信物、用具和裝飾等,這些都足以證明這兩種植物對新山發展歷史的重要性。
“這些常在我們生活周遭出現的歷史痕跡,卻也是後裔最容易忽略的一環。”
其實,作為大馬南方門戶的新山,主要關卡即蘇丹依斯干達大廈(關稅、移民與檢疫中心)的屋頂,其形狀設計便是以“甘蜜葉子”作主題。
曾負責南方門戶工程的公共工程局前顧問黃錦仁便曾透露,新山早期盛產甘蜜,所以在新山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上,也以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作設計。
種植業讓人口增逾10倍
椒蜜種植業,讓柔州人口暴增逾10倍!
根據文史記載,1836年的柔佛蘇丹王朝,人口僅2萬5000人,隨著甘蜜和胡椒種植的發展,到了1884年增至10萬人,1894年再增至35萬人口,華裔更佔了一半以上人口。
據了解,19世紀中葉,柔州約有1200個甘蜜種植園,19世紀後期,從事甘蜜的園主達1萬5000人。
1844年至1910年輝煌種植期
甘蜜與胡椒的種植輝煌期,是在1844年至1910年間!
1819年,英國人萊佛士登陸前新加坡時,島上早有20處甘蜜園丘,當時的甘蜜主要出口國為中國。
當時遇上歐洲工業革命,皮革和紡織業高度發展,對於甘蜜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但歐洲因為土質與氣候的關係,種植甘蜜的成效不大,唯有向外地進口。
英國人便鼓勵島民種植甘蜜及其他種植,甘蜜的市價暴漲。
1824年當英荷條約之後,作為自由貿易港的新加坡短時間內就取代廖內,成為甘蜜和胡椒的貿易中心。
為了促進新加坡的經濟發展,英國於1834年取消甘蜜的關稅,甘蜜因此成為新加坡的主要經濟作物。
到了1844年,柔佛天猛公依布拉欣推動港主制度,港主陳開順帶領著一批人到新山開發種植業,當時是由潮州商人壟斷了這行業。
甘蜜的種植盛況一直到19世紀末逐漸走下坡,1920年代港主制度結束後消失殆盡。
從印尼廖內群島傳入
華裔並非最早種植甘蜜的族群!
據了解,最早種植甘蜜的地方在印尼的廖內群島,後因中國不少潮籍商人到廖內群島從事海貿活動。
約1740年時,有不少華人在廖內民丹島種植甘蜜。
根據馬來文獻記載,甘蜜原始於馬來人的傳統行業,17世紀中葉開始,便已成為蘇門答臘、馬來半島西海岸、西爪哇早期海上貿易的項目之一。
隨著需求增加,18世紀中,開始有許多武吉斯人和華人聯營和開發新的甘蜜園。
“武吉斯人和馬來人種植甘蜜,開墾數百處園丘,再由華人進行生產工作,甘蜜業的發展促使廖內人口的增加,從東面爪哇和蘇拉威西來的商船,以當地商品換取甘蜜。”
一世紀之後,甘蜜的種植業漸由華人從廖內傳到新加坡和柔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