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文化之旅‧傳因關羽頭顱不見 陵墓邊樹木沒樹梢
報導∕攝影︰蘇蓮珍
第八篇:關陵廟
關羽頭顱不見了,陵墓邊的樹木也都不敢長樹梢?
上一篇提到,關羽頭顱被砍下后,被東吳送給曹操,卻被曹操識破“嫁禍于人”計謀而厚葬。
關羽的正身,便由孫權以侯禮葬在當陽,即關陵廟內,因此民間便有關公“頭定洛陽、身困當陽、魂歸故里”的說法,故里即指常平關帝廟。
關羽身驅陵墓位于關廟的最后端,墓塚健于東漢、祭亭建于南宋,明萬曆則設立“漢壽亭侯墓”碑。
有傳,關陵的樹木幾乎都沒有樹梢,因為關羽無頭的緣故,同時陵墓周圍的古樹都向著關墓傾斜生長,似“朝拜”狀。
洛陽和當陽距離約500公里,新山市關公文化之旅考察與交流團一行人一路抵達關陵廟時,當地正好舉行關公文化節,人山人海。
埋葬關羽身軀的關陵廟,原名“漢義勇武安王祠”,建于東漢。
關陵分五院四殿,走入先看見的是“神道碑亭”,亭內豎立清道光十年(1831年)所立的石碑。
沿中軸走去便是“漢室忠良”石牌坊,接著與其他關廟格局類似,都有拜殿、大殿、寢殿、鐘鼓樓和春秋樓等。
正殿供奉關羽、周倉和關平組象,殿門正中的“威震華夏”匾額是清同治皇帝御筆。
大馬人對中國歷史瞭解少
身為中國南來的第三代馬來西亞人,拿督蘇國賢坦言,大馬對中國歷史了解出現脫節狀況。
總領導蘇國賢接受中國媒體訪時說,中國人較了解中華歷史,包括三國史記,但年輕一代的大馬人,受到多元文化影響,也漸漸失去崇拜關公的文化,甚至較為崇洋。
祖籍福建的他希望,經由此次關公之旅,把中華文化帶返國家,傳承給年輕一輩。
他更感概,經此行后,方知自己對關公文化認識的膚淺,並對于文化節的壯觀感到驚訝。
此行,他也代表Bravo Pub & Cafe業主黃亞成,捐出5000令吉給關陵文物保管保護管理所,由所長劉久兵接領;同行的還有關公學術研究工作者梅紅博士、關羽后裔關志傑。
把文化帶回國
邀媒體採訪,把文化帶回國!
孫華說,去年曾參與關公文化節,覺得其內容豐富又具教育意義,今年建議邀請大馬媒體隨團,把關公文化和精神推廣至大馬。
他也覺得,中國關公文化節有年輕化趨勢,包括台灣參與者也有不少青年,大馬青年也應該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