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中建交40年征文佳作选 蔓籐 | 中国报 China Press

马中建交40年征文佳作选 蔓籐

许文琦(古晋中华第一中学高一理忠)



他遥望着逐渐被浓雾吞噬的港口,不愿离开的视线寄寓著对家乡无限的思念。有多少广州壮丁、福建儿郎都随他一般,在海上漂泊,要到达那传说中遍地黄金的南洋。只待还了债,脱离了“猪仔”还是“契约劳工”的不等身分,便是衣锦还乡、落叶归根之日。心中的无奈随着海水飘啊飘,飘离清末动乱的中国,飘离日思夜想的故乡。胳膊上挂著一个包裹,里面的一个枕头,两件换洗内衣便是他仅有的财产。还债、赚钱,谈何容易?少则十年,多则一生,故乡梦似乎遥遥无期。他满脸无奈,踏上马六甲港那棉柔甚至虚无的沃土。

想想当年,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也从这个港口,踏上这片沃土。放眼望去,是椰树摇曳、商船来往、熙熙攘攘。细细聆听,是凉风习习、语言参杂、叫卖不断。在郑和的年代,15世纪的马六甲王朝借着绝佳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成了著名转口贸易中心。天时地利,却换不来事事顺利,暹罗正在虎视眈眈、步步逼近。拜里米苏拉求助中国使臣尹庆,寻求庇护,马六甲王国于是成了中国明朝的藩属。马中关系便在15世纪萌芽了。四个世纪后,时过境迁,他也到了这里,打着闹著奋斗著,与当地人快速建立起了情谊。

踏上改革创新之路



在矿区工作的一天,他听到了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孙中山先生策划了黄花岗起义,誓言推翻满清。他和身旁的伙伴,昂首挺胸,阔别马来半岛上安逸舒适的生活,踏上为推翻封建、为改革创新献血奔波的道路。这里的人们和那里的人们,心紧紧系在一起,一起进步、一起勇敢、一起奉献,只为一个更美好的明天。生命,人人只有一次,珍贵而脆弱。当决定为甚至不曾谋面的中国子民牺牲性命时,那情绝对至深、至真。黄花岗起义失败了,在广州立起了雄雄宏伟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其中16人是马来华侨。

好在辛亥革命成功了,中华民国确立,举国欢庆。以为迎来了安居乐业,却发现只是南柯一梦。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中国又陷入了战火连连、家破人亡的噩梦。他胸口的雄雄烈火仍然不熄,依旧奋斗著、奉献著。3272名华侨技工来到了滇缅公路,一条被外国人唤作“死亡公路”,被中国人称为“抗战输血管”的崎岖山路旁。冒着日本军机的狂轰滥炸,他们用血、用汗,将军用物资从缅甸运输到云南,成了中国强大的抗日后山。这不是沙文主义,也不是民族主义,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纯正的、真诚的、炽热的心。中国和南洋人民虽然隔着一条条海峡,并肩作战的必死决心、不分彼此的精神之交,又岂是冰冷海水可以冲淡的?

时间挪移到了科技发达的现代。硝烟四起已然成为历史。他安闲地坐在客厅里,眉头却不禁皱成一团。马航370客机的失联像一个连锁炸药,牵扯著239人的性命,掀起了中国网民无情的骂战,隐隐触动着中马关系紧绷的神经。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站了出来,说中国将与马来西亚密切协调,进一步做好中国乘客家属的安抚服务工作。这一说辞表现了中国政府对马来西亚友好关系的正面回应。于是,两国联手安抚家属、调查搜索。患难之际,不相互指责,而是联手合作,这便是马来西亚和中国真挚的情谊,理智和情感交融。在标志马中建交40周年纪念的双边会谈上,马来西亚首相纳吉说这是“两代情”;中国总理李克强说这是“四十而不惑”。不同的说法,蕴含着同样的意思,马中友好关系还会继续。他一笑。

马中情谊生生不息

“‘靓靓’、‘兴兴’来马了!这两只讨喜的熊猫正在国家动物园啃著竹子呢!”,“大马先达集团计划投资天津的综合零液体排放海水淡化工厂,是世界首座哦!”,“中国排名20大之内的厦门大学要到马来西亚开分校!”……见证著中马友好关系的声音此起彼落。他的眼眶隐隐映射出泪光。从南来求生,到黄花岗起义;从中日抗战,到马航370事件,再到以上种种,经历的够多了,多得足以让两国人民紧紧相依。这段情,有着铁的坚硬,因为充斥相互奉献的决心,也有着丝的柔情,因为掺杂辗转不断的血缘。他将这段情紧紧地握在胸口,呵护着,不放手。

他是中马建交的决心,不灭而伟岸。随着时间消磨、血泪交融,他从期待落叶归根,到安然落地生根,逐步壮大,灌溉著世纪前种在中马之间的友好之种。顶着数世纪狂风暴雨,忍着几百年烈阳曝晒,蔓籐仍旧慢慢长大,将枝桠延伸、缠绕、紧握著两国。经济、教育、政治、外交,两国相互依靠、相互信赖,让文化血缘将千千万万子民聚集到这庇阴下乘凉,继承、享受种种美好。乘凉之余,灌溉、施肥也在继续。我愿相信,马中友好关系,将如那蔓籐,生生不息。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上则新闻 洪真卿开朗抗癌 下则新闻 宋承宪只想结婚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