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株巴轄辦事處高級記者
峇株市區是一個“多水”城市,早期時常逢雨積水,90年代中期開始,託蔡細歷擔任州行政議員的“福氣”,當局前后撥款逾7000萬令吉展開治水工程,峇株市區才逐漸擺脫水患夢魘。
但因位于沿海地帶,柔佛州多次發生大水災,峇株巴轄都無法倖免成為重災區之一,只不過受影響範圍集中在郊外或週邊地帶,市區則未受水患波及。
2011年,位于峇株巴轄巴力拉惹的敦胡申翁大學公佈研究報告,指峇株巴轄、馬六甲、雪州和一些沿海城鎮將在2020年被淹沒,此消息一度引起恐慌,但隔了一段時間,這件事又被人淡忘。
直到最近,水淹沿海城市的課題又被重新挑起,國家水利研究所公佈研究報告顯示,大馬12個地區(包括峇株巴轄)將在2100年因水位上升25公分至1公尺被淹沒,預料將造成近200萬人流離失所。
該研究所聲稱在大馬30處海灘,以衛星高度計數據分析,獲得相關研究結果,並指海水水位上升與溫室效應、地殼移動及南極冰川融化有關。
上述研究結果是否會在2100年“應驗”,尚不得而知,筆者那時候相信已不在人世,也無從“見證”,但大學及研究機構公佈的這些研究報告,應被視為警訊,政府不應等閒視之。
倣傚印尼及荷蘭
尤其近日金馬崙疑因伐木氾濫爆發洪災,奪走多條人命,政府高官“后知后覺”到災區慰問,雖再三強調政府將採取防範措施,避免類似事件重演,但人民對高官的“保證”似乎沒多大信心。
人民因內憂(過度開發土地)外患(海水水位上升)面臨水災威脅,政府既聲明“以民為本”,就應即刻採取嚴厲行動,多花點心思在治水工作上。
除了持續監督及避免環境受破壞,政府也應探討如何挽救沿海城市,如倣傚印尼及荷蘭,建設數十億令吉的堤防“擋水”。千萬別等到“亡羊”才來“補牢”,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