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见闻.心境年轻才有竞争力! | 中国报 China Press

心见闻.心境年轻才有竞争力!

报导:黄美仙
摄影:练国伟



无惧风险,大胆启用新人创造新奇蹟,张秋发凭过人毅力及干劲,一砖一瓦,在马来影坛搭建自己的电影王国!

坐在张秋发David Teo设于公司顶楼的会客大厅中等待,他甫出现就说:“可以先拍照吗?我很久没有穿大衣了。”拍好了照片,脱下外套。我说:“Mr.Teo的身型保持得很好哦!”他开心的咧嘴笑着回应:“你有留意到哦……”这一笑,难掩他的好心情。说到底,始终是经营娱乐事业,保持亮眼外型,在所难免。

回到公司,从谷歌照片库里所见的张秋发,形象还真“多变”,再加上回顾他的instagram照片,确实印証了他平日“精彩无比”的造型。

自动自发 全力冲刺



访问时他说:“这件白衬衫是特别应这次访问而买的,还来不及清洗就穿了。”言下之意,如今在他的衣柜里再也无法找到白衬衫的影子。那可是他进入娱乐圈以前,经常紧贴着他身体的重要“行头”。

“自我踏足社会,从没有穿过牛仔裤及花花绿绿的衣服,可是我知道,即使在娱乐事业就必须要时刻保持年轻心境、态度和样貌,才有足够竞争力。”

在2000年开始涉足马来电影的张秋发,该年36岁,可说是有活力、朝气的年轻老板嘛,就因为投身的是娱乐事业,他觉得一定要融入年轻人世界,应该由内至外都投入其中。“既然是自己的生意,在还没有别人听我讲话以前,自己就要有所改变!”这股自发性态度,仿彿是与生俱来的。

在未进入专访前,请容我简短介绍一下张秋发(David Teo)的背景。他是马特威国际集团 (Metrowealth)总执行长,堪称为本地马来影坛的龙头老大,由他出品的电影,在巅峰期占了整个业界的总票房60%收入。

“我敢说,在东南亚,甚至是香港也没有如我如此规模的电影制作公司。我旗下100多位员工,从剧本、后期制作、市场、销售、促销,以至媒体宣传都一手包办,甚至承接代理工程,为小规模业者作后期制作。”

玩票登场,粉丝却不少!

张秋发不是幕前演员,只是偶尔以玩票性质作数分钟亮相;不过,他在社交网络Instagram却吸引了超过12万7000多位跟随粉丝,每上载一张图片,都备受粉丝关注。

在他的粉丝团中,以年龄12至25岁的活力青少年为多,约占90%。问他爱看戏吗?他说从拍拖至婚后,没超过六部电影,很多时候倒是为了陪儿子看戏,才略有耐性关注银幕。

他做电影的宗旨很清晰,也很直接,就为了赚钱,以及“创造百万富翁明星”。目前旗下马来艺人共35人,高峰期50人,目前仍活跃于影坛绝大部分著名艺人,均由马特威“星工厂”制造。

他在2000年开始做马来电影时,马来西亚一年只有六部马来电影,而且票房总收入不到100万票房,来到现今大马影坛的票房总收入,就已超过一亿票房。

仅是张秋发这个名字,似乎已成为最好的电影票房保証!

不受人牵制,唯我说了算!

艺人、导演越有名气越有脾气,但我都不会看在眼里。在这里,只有监制够资格讲话,那就是我!

张秋发在14年前投身电影行业时,第一部电影《Syukur21》让他亏了280万令吉。这是因为“误信”一位拍摄马来电影的华裔导演的“夸张承诺”,并拿出他人的票房数据表示,只需要投资80万令吉,即获丰厚盈利。结果片子完成后共花了380万令吉,亏了280万令吉。

第二及第三部影片都小赔,直到第四部影片《Mami Jarum》才开始赚钱。“那位导演是第一次合作,也说过永不录用。我敢说,从事艺术工作绝大部分都没有诚信、说话不算数、嫉妒心重,以及行为自私,是最要不得的。”

特别是说会提拔新秀导演,却永远不见给予机会,深怕被人后来居上。“在我这里就备有培养10位年轻新导演的计划,不断为马来影坛制造不少新血。”一直坚持延用新导演、新人的宗旨,为他和电影创造无限惊喜。

别对我耍艺术家脾气

结果《Ngangkung》导演第一次拍戏,就有840万令吉票房;而《Kongsi》导演第二次执导,也有810万令吉票房。”

从2000年做起,一直坚持到2006年,他终于为这几年间逐渐投资800万令吉回本。成功并非侥幸,而是印証了他的行政策略的可行性,并且整合了一套营运方针,带领公司总动员朝工业化领域前进。

仿彿那20年的传销精神已深深渗入骨髓;他深信每一个“传奇”都可以被创造。“我经常都说:Bintang dicipta bukan dilahir(明星是制造的,不是天生的)。我不会被大明星、大导演牵着走,在这里,只是听监制讲话,就是我;搞艺术的人越有名气,越有脾气,我不会看在眼里。凡拿过奖、有过辉煌成就的人,我一定不会录用。”

他爱招揽新晋演员和导演;唯一着重的是有“正确态度”,稍有行差踏错之嫌──没得留下!

“我重视的是员工态度,清楚公司方向和宗旨。一旦谈成,所签署的合约是10部电影,在三年内完成,保証年头到年尾都有工开。我众多新导演都曾一直在创造票房新纪录,公司也制造了很多个大明星和百万富翁。这是我的宗旨,我相信与人共享福报可以带来更大获利。”

善用传销经验
打拼电影王国

张秋发从小在父母备受呵护情况下成长,即使到中五,依然由母亲代劳洗校鞋。毕业后来到吉隆坡工作后,才知道凡事要靠自己。

他在传销业打拼约20年,是家族式经营的小型传销公司。钱,赚得不是很多,但累积经验,足以为他往后人生带来极大影响。他坦言由他“自创”,将传销行政管理融入娱乐事业的经营手法,屡次为他创造稀有而独特的成就,说成是“奇蹟”也不为过!他扬言:所获得的卓越成就,很难再有后人跨越!

“我不是从事艺术出身;我的强点是以本身一套行政管理法,在工业化管理下,达到高产量制作。从开始一年一部电影,至今每年可生产约20部出色之作。特别是在近四年期间,共制作了60部电影,总票房也一直在业界遥遥领先。我敢说,在东南亚任何一家电影公司也无法做到这种规模。”

如今,平均每个月都有两部电影等著上映;这可是相当难得的纪录。至于成绩?从2003年至今,其出品在大马一直领先25%的占有率,甚至最巅峰是在2010年占了60%。该年所赚取的收入,相等于他过去20年的生意量。

没保证一定赢,但离开就是输!

张秋发从过去完全不懂得电影,直到第三部电影,亲自下场监督、参与一部电影产生的每个环节。“了解每个细节后,我提倡要推行以工业化发展形式来经营这盘生意,来平衡每部电影的成本,始终并非每部电影都是赚钱的。”

站在经营生意的立场,人人都要赢!张秋发也坦承,当初会“冒冒然”投身电影业,就是误信以为容易赢。

对于现今越来越多房地产公司有兴趣投资电影项目,他给予忠告:第一,是否视此为长远投资;第二,已做好随时输钱的准备,以及第三要有足够的现金。无法同时达到以上三项特点,他扬言:最好别轻言参与。

他说,拍电影不是做一部就可以赚钱的;反而是一条不归路……。当年就是基于“离开即是输”的原因推使下,才终于创造这“马来电影奇葩”。

张秋发主管电影部门,太太Jane Lim则是“星妈”,以及掌管财政及电视剧部门。马特威在2007年投入影视制作,目前占工业生产约20%,也就是大约200小时的电视节目。

马特威的下一步计划,将会到雪州赛城建设一栋占地五英亩,堪称东南亚规模最大的电影后期制作中心,以一站式完善设备,为本区域电影市场再创辉煌成就。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