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心境年輕才有競爭力!
報導:黃美仙
攝影:練國偉
坐在張秋發David Teo設于公司頂樓的會客大廳中等待,他甫出現就說:“可以先拍照嗎?我很久沒有穿大衣了。”拍好了照片,脫下外套。我說:“Mr.Teo的身型保持得很好哦!”他開心的咧嘴笑著回應:“你有留意到哦……”這一笑,難掩他的好心情。說到底,始終是經營娛樂事業,保持亮眼外型,在所難免。
回到公司,從谷歌照片庫裡所見的張秋發,形象還真“多變”,再加上回顧他的instagram照片,確實印証了他平日“精彩無比”的造型。
自動自發 全力衝刺
訪問時他說:“這件白襯衫是特別應這次訪問而買的,還來不及清洗就穿了。”言下之意,如今在他的衣櫃裡再也無法找到白襯衫的影子。那可是他進入娛樂圈以前,經常緊貼著他身體的重要“行頭”。
“自我踏足社會,從沒有穿過牛仔褲及花花綠綠的衣服,可是我知道,即使在娛樂事業就必須要時刻保持年輕心境、態度和樣貌,才有足夠競爭力。”
在2000年開始涉足馬來電影的張秋發,該年36歲,可說是有活力、朝氣的年輕老板嘛,就因為投身的是娛樂事業,他覺得一定要融入年輕人世界,應該由內至外都投入其中。“既然是自己的生意,在還沒有別人聽我講話以前,自己就要有所改變!”這股自發性態度,仿彿是與生俱來的。
在未進入專訪前,請容我簡短介紹一下張秋發(David Teo)的背景。他是馬特威國際集團 (Metrowealth)總執行長,堪稱為本地馬來影壇的龍頭老大,由他出品的電影,在巔峰期佔了整個業界的總票房60%收入。
“我敢說,在東南亞,甚至是香港也沒有如我如此規模的電影製作公司。我旗下100多位員工,從劇本、后期製作、市場、銷售、促銷,以至媒體宣傳都一手包辦,甚至承接代理工程,為小規模業者作后期製作。”
玩票登場,粉絲卻不少!
張秋發不是幕前演員,只是偶爾以玩票性質作數分鐘亮相;不過,他在社交網絡Instagram卻吸引了超過12萬7000多位跟隨粉絲,每上載一張圖片,都備受粉絲關注。
在他的粉絲團中,以年齡12至25歲的活力青少年為多,約佔90%。問他愛看戲嗎?他說從拍拖至婚后,沒超過六部電影,很多時候倒是為了陪兒子看戲,才略有耐性關注銀幕。
他做電影的宗旨很清晰,也很直接,就為了賺錢,以及“創造百萬富翁明星”。目前旗下馬來藝人共35人,高峰期50人,目前仍活躍于影壇絕大部分著名藝人,均由馬特威“星工廠”製造。
他在2000年開始做馬來電影時,馬來西亞一年只有六部馬來電影,而且票房總收入不到100萬票房,來到現今大馬影壇的票房總收入,就已超過一億票房。
僅是張秋發這個名字,似乎已成為最好的電影票房保証!
不受人牽制,唯我說了算!
張秋發在14年前投身電影行業時,第一部電影《Syukur21》讓他虧了280萬令吉。這是因為“誤信”一位拍攝馬來電影的華裔導演的“誇張承諾”,並拿出他人的票房數據表示,只需要投資80萬令吉,即獲豐厚盈利。結果片子完成后共花了380萬令吉,虧了280萬令吉。
第二及第三部影片都小賠,直到第四部影片《Mami Jarum》才開始賺錢。“那位導演是第一次合作,也說過永不錄用。我敢說,從事藝術工作絕大部分都沒有誠信、說話不算數、嫉妒心重,以及行為自私,是最要不得的。”
特別是說會提拔新秀導演,卻永遠不見給予機會,深怕被人后來居上。“在我這裡就備有培養10位年輕新導演的計劃,不斷為馬來影壇製造不少新血。”一直堅持延用新導演、新人的宗旨,為他和電影創造無限驚喜。
別對我耍藝術家脾氣
結果《Ngangkung》導演第一次拍戲,就有840萬令吉票房;而《Kongsi》導演第二次執導,也有810萬令吉票房。”
從2000年做起,一直堅持到2006年,他終于為這幾年間逐漸投資800萬令吉回本。成功並非僥倖,而是印証了他的行政策略的可行性,並且整合了一套營運方針,帶領公司總動員朝工業化領域前進。
仿彿那20年的傳銷精神已深深滲入骨髓;他深信每一個“傳奇”都可以被創造。“我經常都說:Bintang dicipta bukan dilahir(明星是製造的,不是天生的)。我不會被大明星、大導演牽著走,在這裡,只是聽監製講話,就是我;搞藝術的人越有名氣,越有脾氣,我不會看在眼裡。凡拿過獎、有過輝煌成就的人,我一定不會錄用。”
他愛招攬新晉演員和導演;唯一著重的是有“正確態度”,稍有行差踏錯之嫌──沒得留下!
“我重視的是員工態度,清楚公司方向和宗旨。一旦談成,所簽署的合約是10部電影,在三年內完成,保証年頭到年尾都有工開。我眾多新導演都曾一直在創造票房新紀錄,公司也製造了很多個大明星和百萬富翁。這是我的宗旨,我相信與人共享福報可以帶來更大獲利。”
善用傳銷經驗
打拼電影王國
張秋發從小在父母備受呵護情況下成長,即使到中五,依然由母親代勞洗校鞋。畢業后來到吉隆坡工作后,才知道凡事要靠自己。
他在傳銷業打拼約20年,是家族式經營的小型傳銷公司。錢,賺得不是很多,但累積經驗,足以為他往后人生帶來極大影響。他坦言由他“自創”,將傳銷行政管理融入娛樂事業的經營手法,屢次為他創造稀有而獨特的成就,說成是“奇蹟”也不為過!他揚言:所獲得的卓越成就,很難再有后人跨越!
“我不是從事藝術出身;我的強點是以本身一套行政管理法,在工業化管理下,達到高產量製作。從開始一年一部電影,至今每年可生產約20部出色之作。特別是在近四年期間,共製作了60部電影,總票房也一直在業界遙遙領先。我敢說,在東南亞任何一家電影公司也無法做到這種規模。”
如今,平均每個月都有兩部電影等著上映;這可是相當難得的紀錄。至于成績?從2003年至今,其出品在大馬一直領先25%的佔有率,甚至最巔峰是在2010年佔了60%。該年所賺取的收入,相等于他過去20年的生意量。
沒保證一定贏,但離開就是輸!
張秋發從過去完全不懂得電影,直到第三部電影,親自下場監督、參與一部電影產生的每個環節。“了解每個細節后,我提倡要推行以工業化發展形式來經營這盤生意,來平衡每部電影的成本,始終並非每部電影都是賺錢的。”
站在經營生意的立場,人人都要贏!張秋發也坦承,當初會“冒冒然”投身電影業,就是誤信以為容易贏。
對于現今越來越多房地產公司有興趣投資電影項目,他給予忠告:第一,是否視此為長遠投資;第二,已做好隨時輸錢的準備,以及第三要有足夠的現金。無法同時達到以上三項特點,他揚言:最好別輕言參與。
他說,拍電影不是做一部就可以賺錢的;反而是一條不歸路……。當年就是基于“離開即是輸”的原因推使下,才終于創造這“馬來電影奇葩”。
張秋發主管電影部門,太太Jane Lim則是“星媽”,以及掌管財政及電視劇部門。馬特威在2007年投入影視製作,目前佔工業生產約20%,也就是大約200小時的電視節目。
馬特威的下一步計劃,將會到雪州賽城建設一棟佔地五英畝,堪稱東南亞規模最大的電影后期製作中心,以一站式完善設備,為本區域電影市場再創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