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見聞.駕馭心念,人生無紛亂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心見聞.駕馭心念,人生無紛亂

報導:李毓康
圖:楊智聰



由于充分瞭解現代生活的複雜性,以及現代男女的種種需求,措尼仁波切帶著令人振奮的智慧來跟我們對話。他具有以清晰易懂的方式,解析最深奧主題的天賦。

在舖陳教法的同時,他不斷帶領聽眾回到自身的經驗,讓他們在自己內心發現佛法的真實意義。

當你聽了他的講座或許會驚訝,像他這麼年輕,卻能夠如此深刻地體現空性傳統的智慧,也因如此,常會讓現代聽眾感到不可思議的鼓舞。



由雪隆佛教禪定中心主辦、中國報與紫籐為合作伙伴,措尼仁波切與台灣著名作家陳玉慧《有智慧的愛》(Intelligence of Love)對談講座,分享如何區分父母的愛,情人的愛,責任的愛,虔敬的愛,慈悲的愛,以及自我的愛,釐清箇中本質,完滿聯結融入人生。只有“明性”看清本質,才不會混淆不清,種種心念也會帶來正能量。

雪隆佛教禪定中心主席王應達受訪時指出,“密宗修持的是佛道中最上乘的金剛乘,講求的是空性修行,心念的駕馭。”

對于心念的控制,培養瞬間轉念的能力,首先人們要覺知自己的念頭,念頭來來去去,不管是好念頭、壞念頭,就訓練自己把心安住在念頭上;當安住于某個念頭時,可能又會跳出另外一個念頭,這時就再迅速安住在另外的念頭上,漸漸地我們便能開始駕馭它,不會有太多紛亂的想法了。

他直言,措尼仁波切要我們安在“知道”上,而心念控制住修持,就是要安住在“知道”上,讓第六意識的認知發生,慢慢地透過“知道”,就可以產生明性,然后讓心安住在這個“明性”的面相上,接著不管生起什么樣的念頭,讓它來、讓它走,這就是心念的修持。“知道”就是貫徹本質始末,只有一切了然于心,才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

五根體性本是空!

佛道博大精深,可謂一境界一天地。他解釋,佛道共有三層境界,即為小乘、大乘,以及金剛乘。

“修行的起點是小乘道,小乘法是以自我完善與解脫為宗旨,其最高果位為阿羅漢果。修行者意識到一切因緣條件性的真實皆是無常、苦、無我的,會透過種種戒律去約束自己行為,以戒完善自己。”

“接下來,由修小乘法減弱了對自我的執著,一種自然的開闊心量便產生了,這是大乘道的起點。”他指出,大乘的重點在菩提心,是般若智慧和慈悲心的結合。般若智慧是對自我和一切現象“空性”的直接透視;慈悲則是對一切眾生需要的回應。

由菩提心強力的激發,擴展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六度”,也就是所謂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以及智慧。

“金剛乘是佛道中最高的修行法,簡單來說,就是觀自本性,即瞭解萬法之性。”人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對境的色、聲、香、味、觸五塵。例如眼根,它讓我們看見事物,你可找得著被眼睛看見的物件,但你不能找到眼識這東西,我們找不著這眼識存在的性質,這便是空性。

“觸不到,摸不著,我們五根體性本是空的,所以應盡量把它們放下,使心境平靜及鬆弛,如能勤加行持,便會得力自在。”

尋覓前世,有跡可循!

仁波切對我國一般人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知是因為聽人說過;陌生是因為對它的不了解。王應達表示,“仁波切”這尊稱,是直接從藏文的音翻譯過來的名詞,意思是“大珍寶”。

持修佛法超過30年的王應達,由于處在大乘修行的瀕瓶頸,在一次機緣遇到了師父措尼仁波切,從他身上找到了更高深的修行佛法,“又是一次的機緣,師父想在我國找一處傳法地點,正好有一位佛友知悉后捐了一塊地,創設了如今的雪隆佛教禪定中心。只能說一切來自機緣的妙化。”

隔世傳承師生緣

怎樣的對象會被我們稱為仁波切呢?他笑言,主要是前世的修行證量很高、轉世再來的修行者。“至于修行的證量要高到什么程度,雖然沒有特別的標準,但,要像這樣(自在轉世)也並不容易。”他表示自己的師父措尼仁波切就是前世仁波切的轉世,並且得到密宗界至尊大寶法王認證。

若這個證量很高的人圓寂了,可想而知,那些周圍的人的心,是很難承受的,就會很想尋找他的轉世。轉世的仁波切又如何求證呢?“其實,這些都不是疑問,上師在世的弟子比誰都關切,自然而然會去求證,因為今世還需要跟隨師父相繼續修行。”

王應達也解釋,“一些道行高深的仁波切,在去世前會有預知能力,他們會留下書信,述明轉世的地方、父母名字等指示,讓后輩去尋找;有的則會帶著前世記憶,知道身前曾用過的物品、常去的地方,或做過的事情。”

他指出,這樣的觀察與認定,是在彼此很熟悉、花了畢生的時間親眼見證的結果。

還有,觀察者自己也是一輩子都在學習經論的人,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的標準是很高並且嚴謹,能被這些觀察者認定是修行證量很高的話,是很不容易。

所以,從小被稱為仁波切,是由于前世的修行證量,而不是這輩子的修證與行為表現。

“在我國,如果你遇上一位仁波切,想跟隨又想了解他的背景,可以聯繫馬來西亞金剛乘總會查詢,它們除了擁有世界各地仁波切的注冊名單,還會幫助以書信方式向法王求證。杜絕一切混淆視聽的有心人。”

習俗不同 本質大同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何不同?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點,如承認四法印,皈依三寶,四眾弟子都按律部規定受戒,發慈悲心,抑惡揚善,以正見破除三界煩惱,追求解脫苦與苦因等。

然而,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佛教的共同特點,如利益眾生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別解脫戒和菩薩戒,以六度修福空性。

另外,藏傳佛教是顯教菩薩乘和密教金剛乘合二為一的教派,而漢傳佛教是大乘顯教。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由于各自所處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信眾的生存條件、生活習俗不同,因此,在飲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風格、信仰風俗、信眾的心理素質等眾多文化內涵,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

總的來說,藏傳和漢傳佛教之間雖然有以上這些不同點,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義方面沒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說它們在本質上沒有什么不同。不同點,只表現在非本質的表面現象方面。

措尼仁波切與陳玉慧《有智慧的愛》對談講座

日期:20/11/2014星期四

時間:8pm~10pm

地點:The Club@Bukit Utama, Bandar Utama, Selangor

《雲頂清水岩禪修營》

日期:24~26/11/2014星期一~星期三

地點:Chin Swee Temple,Genting Highland.

措尼仁波切⊙簡介

第三世措尼仁波切于1966年出生在偉大的證悟家族,由第十六世大寶法王認證為第二世措尼仁波切的轉世。同時,持有竹巴噶舉和寧瑪兩個傳承。

大伏藏師秋吉林巴是他的高祖父,烏金祖古仁波切是他的父親,著名的明就仁波切也就是他的弟弟,被指引心性是他的家庭練習課,洞見心性的智慧是他的傳家寶。

但不只這樣,在藏傳轉世上師群中,措尼仁波切走了一條不一樣的路,他成家、成為丈夫、成為父親,他開車、工作、他深入世俗生活。所以,他不只瞭解如何開啟自心本性那個偉大的寶藏,他也瞭解在家生活的困境,他說“人話”,分享他的挫敗和從挫敗中醒來的故事。他授法的方式輕鬆風趣、隨意而善巧,從繁入簡,幫人們從虛幻的夢中醒來,到達那個傳說中的聖地:找回我們的本心。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