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义(第四篇). 见证一代人成长变化 四楼新山30年发展缩影 | 中国报 China Press

社会”组”义(第四篇). 见证一代人成长变化 四楼新山30年发展缩影

报导 : 韦佩莉
地点:士姑来皇后花园组屋
“四楼”的30年变迁,是新山这座城市兴盛发展的缩影,见证了一代人的迁移、成长和变化,交织成有情感、有温度、有生活的一节节篇章。



俗称“四楼”的士姑来皇后花园组屋区,历经30年岁月洗礼,老一代居民陆续在子女找到更好的居住环境后搬走,初来乍到的新移民却视这小小的落脚地为新生活的开始,人流为平淡的组屋生活激荡出新火花。

组屋的设计是最早期的长形组屋,每座共有两栋,每楝四层楼高,各层楼单位共用一条长长的走廊,在走廊走动的人,都可以透过半开关的门窗,窥探居民的生活。

90%居民是华裔



早年的皇后花园算是新山的郊区,屋业发展商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在占地53英亩的地段兴建86座组屋,合共3984个单位,形成新山最大型组屋区,让中低下层人民有瓦遮头。

组屋的华裔占了居民人数的90%,这些华裔是早期新山的外来人口,把皇后的单层排楼称为“三房”,四层楼高的组屋,自然叫做“四楼”。

发展商在组屋建成后,把管理权移交给由居民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地方政府也将这区列为“私人廉价公寓”,分别由7个管委会掌管。

2006年大马政府推介大马依斯干达特区,周边土地需求量高,人口集中使到屋价飙升,位于特区心脏区的皇后组屋,小小500方尺的二房一厅也“矜贵”起来,成为老居民茶余饭后的话题。

人情味浓不愿搬离

有人因为生活条件好转而搬离组屋,也有人因放不下“人情味浓”的组屋生活,选择留下。

涂亚国(64岁)和太太以2万2000令吉,买下第33座组屋二楼的一个单位,一住16年,两名孩子长大后在新加坡谋生,并于武吉英达花园购置双层排楼,邀请两老一起居住,但两人多次探访留宿后,不习惯环境太“清净”,最终选择住在组屋。

涂氏夫妇受访时直言组屋没有什么不好,涂太太说,二房一厅地方不大容易打理,楼下就有卖菜和卖杂货的小店,生活起居很方便。

涂亚国说,他们的单位属于第33至36座管委会管理,这8栋组屋排列成一个长形社区,中间是管委会办公室和咖啡店,许多老居民喜欢聚在楼下喝茶聊天,过年过节也在中央空地举办活动,人情味浓,生活乐融融。

他透露,皇后组屋区的特色是散布很广、与多个花园住宅区接邻,并非“封闭式”自成一区。

外来移民涌入变小社区

外来移民涌入组屋区,一些组屋因特定族群聚居,成为“东马村”或“印度村”,也带动具有特色的商贸活动。

组屋区早年是中低收入华裔聚集的地方,随着附近兴建花园住宅区,不少华裔纷纷搬走,空置单位出租给外来移民如东马沙巴或砂拉越人、外劳等,逐渐形成“东马村”及“印度村”。

其中,第10座至20座的20栋组屋是东马巫裔及其他族群聚居的地方,他们多数在本地任厂工,当地经常可见妇女傍晚在楼下售卖糕点和家乡菜,也有不少东马巫裔和他们的孩子操流利华语,与华裔沟通或做买卖。

第45座至54座组屋因靠近皇后唯一的一间淡小,当地组屋单位出租给印裔租户为多,附近的嘛嘛摊、印裔卖花店和杂货店也特别多。

第10座至20座组屋管委会成员之一的萧锦华说,30年前皇后组屋和楼下商店售价,分别为2万2000令吉和4万5000令吉;至今新山地区屋价飙高,连组屋也不例外,有装修的一二楼单位可炒至6至8万令吉,店屋价格也翻倍。

欠管理费管委会最头痛

组屋业主冥顽不灵、拒交管理费,造成皇后组屋区每个管委会都被拖欠大笔费用,无法缴还土地税和电费等,甚至环境清洁工作也做不好,令组屋给人“脏乱”的印象!

受访的管委会不约而同对拖欠管理费被问题感到头痛,据了解,7个管委会中,大约每月向每户收取15至20令吉费用,最高缴交率可达60%,最低缴交率只有10%。

皇后居民亲善委员会主席余孙地强调,皇后组屋区不属于“政府组屋”而是“私人廉价公寓”,许多居民以为政府会支付所有费用,实际上大笔经费来源都是靠管理费。

余孙地和掌管组屋区的新山中区市议员倪顺海,不讳言组屋单位非法扩建带来种种问题,其中最糟糕是,一楼单位的厨房扩建使水流不通,陆续有居民患上骨痛热症,一些管委会因此接到卫生局罚单。


*本网站有权删除或封锁任何具有性别歧视、人身攻击、庸俗、诋毁或种族主义性质的留言和用户;必须审核的留言,或将不会即时出现。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