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組"義(第四篇). 見證一代人成長變化 四樓新山30年發展縮影 | 中國報 China Press

社會”組”義(第四篇). 見證一代人成長變化 四樓新山30年發展縮影

報導 : 韋佩莉
地點:士姑來皇后花園組屋
“四樓”的30年變遷,是新山這座城市興盛發展的縮影,見證了一代人的遷移、成長和變化,交織成有情感、有溫度、有生活的一節節篇章。



俗稱“四樓”的士姑來皇后花園組屋區,歷經30年歲月洗禮,老一代居民陸續在子女找到更好的居住環境后搬走,初來乍到的新移民卻視這小小的落腳地為新生活的開始,人流為平淡的組屋生活激蕩出新火花。

組屋的設計是最早期的長形組屋,每座共有兩棟,每楝四層樓高,各層樓單位共用一條長長的走廊,在走廊走動的人,都可以透過半開關的門窗,窺探居民的生活。

90%居民是華裔



早年的皇后花園算是新山的郊區,屋業發展商為了響應政府的號召,在佔地53英畝的地段興建86座組屋,合共3984個單位,形成新山最大型組屋區,讓中低下層人民有瓦遮頭。

組屋的華裔佔了居民人數的90%,這些華裔是早期新山的外來人口,把皇后的單層排樓稱為“三房”,四層樓高的組屋,自然叫做“四樓”。

發展商在組屋建成后,把管理權移交給由居民組成的管理委員會,地方政府也將這區列為“私人廉價公寓”,分別由7個管委會掌管。

2006年大馬政府推介大馬依斯干達特區,週邊土地需求量高,人口集中使到屋價飆升,位于特區心臟區的皇后組屋,小小500方尺的二房一廳也“矜貴”起來,成為老居民茶余飯后的話題。

人情味濃不願搬離

有人因為生活條件好轉而搬離組屋,也有人因放不下“人情味濃”的組屋生活,選擇留下。

涂亞國(64歲)和太太以2萬2000令吉,買下第33座組屋二樓的一個單位,一住16年,兩名孩子長大后在新加坡謀生,並于武吉英達花園購置雙層排樓,邀請兩老一起居住,但兩人多次探訪留宿后,不習慣環境太“清淨”,最終選擇住在組屋。

涂氏夫婦受訪時直言組屋沒有什么不好,涂太太說,二房一廳地方不大容易打理,樓下就有賣菜和賣雜貨的小店,生活起居很方便。

涂亞國說,他們的單位屬于第33至36座管委會管理,這8棟組屋排列成一個長形社區,中間是管委會辦公室和咖啡店,許多老居民喜歡聚在樓下喝茶聊天,過年過節也在中央空地舉辦活動,人情味濃,生活樂融融。

他透露,皇后組屋區的特色是散佈很廣、與多個花園住宅區接鄰,並非“封閉式”自成一區。

外來移民湧入變小社區

外來移民湧入組屋區,一些組屋因特定族群聚居,成為“東馬村”或“印度村”,也帶動具有特色的商貿活動。

組屋區早年是中低收入華裔聚集的地方,隨著附近興建花園住宅區,不少華裔紛紛搬走,空置單位出租給外來移民如東馬沙巴或砂拉越人、外勞等,逐漸形成“東馬村”及“印度村”。

其中,第10座至20座的20棟組屋是東馬巫裔及其他族群聚居的地方,他們多數在本地任廠工,當地經常可見婦女傍晚在樓下售賣糕點和家鄉菜,也有不少東馬巫裔和他們的孩子操流利華語,與華裔溝通或做買賣。

第45座至54座組屋因靠近皇后唯一的一間淡小,當地組屋單位出租給印裔租戶為多,附近的嘛嘛攤、印裔賣花店和雜貨店也特別多。

第10座至20座組屋管委會成員之一的蕭錦華說,30年前皇后組屋和樓下商店售價,分別為2萬2000令吉和4萬5000令吉;至今新山地區屋價飆高,連組屋也不例外,有裝修的一二樓單位可炒至6至8萬令吉,店屋價格也翻倍。

欠管理費管委會最頭痛

組屋業主冥頑不靈、拒交管理費,造成皇后組屋區每個管委會都被拖欠大筆費用,無法繳還土地稅和電費等,甚至環境清潔工作也做不好,令組屋給人“髒亂”的印象!

受訪的管委會不約而同對拖欠管理費被問題感到頭痛,據了解,7個管委會中,大約每月向每戶收取15至20令吉費用,最高繳交率可達60%,最低繳交率只有10%。

皇后居民親善委員會主席余孫地強調,皇后組屋區不屬于“政府組屋”而是“私人廉價公寓”,許多居民以為政府會支付所有費用,實際上大筆經費來源都是靠管理費。

余孫地和掌管組屋區的新山中區市議員倪順海,不諱言組屋單位非法擴建帶來種種問題,其中最糟糕是,一樓單位的廚房擴建使水流不通,陸續有居民患上骨痛熱症,一些管委會因此接到衛生局罰單。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