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的虛與實‧說話 | 中國報 China Press

記憶裡的虛與實‧說話

其實,我可是上了大學才慢慢學會用英語和人自由交談的。我很怕時態,開口前總要琢磨我造的句子時態對不對。剛開始教書時,我也怕自己的馬來文不夠好,后來我發現,沒人介意我的馬來文或者英文講得怎樣,不只是沒有學生介意,連一般的人際交往,也確實沒有一個人介意。



直到我在中國留學,交了一些以英語為母語的朋友,不知不覺中,講英語對我來說竟然是一件自然的事了。為了表達,每次交談,我都用盡自己畢生所學的英語。而講西班牙語的朋友,因為英語不行,也用盡了他畢生所學的中文和我交流。有些意思,他的中文詞彙有限,他就用他畢生學會的中文繞了很多圈子,解釋得很長,舉了很多例子,然后我就聽懂了。

我的辦公室室友是一位英語老師,和她交流,我也是用盡了自己畢生所學的英語,有時還很懊惱沒有多讀英文書,這樣我所可以表達的,應該可以更多。一如往常,我覺得自己的外語表達詞彙有限的時候,我會開電腦找圖片給她看。

于是,我開始在課堂上告訴學生,請他們把在課堂上所學用在日常生活中,多和人交流。不用管語法,不用管語音,就說出來,只要對方可以聽懂就可以了,志在嘗試,而不是對與否。



當然,在課堂上,因為我的角色是老師,必須糾正他們的錯誤,但他們並不需要因為自己的錯誤而失去自信。事實上,在現實中,只要他們願意說,別人可以聽懂,就達到交流的目的了。

會讀會寫不會講…

說到會話,我去年教過一個印尼華裔女生(印尼名字),學過六年華語,會讀會寫,可是不會講。曾經問過她為何,她說詞彙不夠,日常的交談很多都是課本裡沒教的。

然后這學期又有一個印尼華裔,男的(名字有中文姓氏),同樣情況,會讀會寫,不會講。我告訴他,你回印尼前一定要學會講華語哦(他只來一個學期)。他的樣子總是很尷尬,我覺得自己在欺負他。

小考有四題造句,此人約四十五分鐘就做好兩小時的試卷,他的造句是這樣的:(錯字我已改正)

1)會:我會寫中文,會讀中文,可是我不會講。

2)教:老師教我華語,可是我還不會講華語。

3)應該:我是一個華人,應該要會講華語。

4)問題:老師問我一個問題:為什么你不會講華語?

舊同事說,就和我們不會用英語交談是一個道理嘛,因為沒人和他練習,他就不會講華語咯。

有一天口試結束后他打了一個電話,約了女友吃午飯,我約他們一起,他告訴我,他女友如果也來的話,會很怕我,因為她也是不會講華語的印尼華裔……

“我其實只捉弄男同學,女同學我是不會捉弄的,因為女生比較敏感。”我沒好氣地說。

我永遠會記得他的,他的小考造句太經典了。

Posted by 陳慧文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