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吉園坵拆賣47年(系列一) 原屬英國財團‧地契被迫拆買 封路反對售賣幾乎暴動

報導:藍勝忠

榕吉園坵拆賣曾是馬口一宗大事件,這個佔地13000余畝園坵,由英國南洛財團落入小園主手中,從醞釀至成功拆賣,在當年掀起千重巨浪,並為大馬園坵業譜寫新章。

47年后由大園坵變成新村的榕吉,有了怎樣的改變,膠工變小園主后,他們的生活狀況有何改變?

回道榕吉園坵拆賣期間,可說歷經了風雲動蕩的演變,贊成和反對拆賣的雙方,曾經發生過怎樣的磨擦,當年時任森州務大臣賽益醫生及勞工部長敦善班丹從中斡旋,最后結局如何,今時再重提,依然令人難忘。

《中國報》透過當年從這場激蕩過程走過來的村民口中,回顧那段充滿甜酸苦辣的歷史,並從中窺探這一轉變,究竟在園坵脫售轉賣給小園主后,在社會發展中帶來怎樣的啟示。

1967年中,榕吉園坵正式分段拆賣。

這個被形容為全馬最大的南洛園坵被拆賣,在當時引起很大的震蕩,園坵工友通過職工會頑抗,最終還是無法力挽狂瀾,園地被一段一段的分段拆賣。

榕吉面積多達1萬3747畝,分為2張大地契,一張5000余畝,另一張則8000余畝,在榕吉拆賣后,于90年代成功劃分為小地契。

榕吉園坵被拆賣,當時引起社會關注割膠工人何去何從的問題,同情他們的力量匯集成反對售賣的巨流,許多路口被封鎖,幾乎引起暴動,為了平息糾紛,大批警方站崗駐守,氣氛緊張。

時任州務大臣拿督賽益醫生與勞工部長敦善班丹,還因為這件事乘直昇機趕來榕吉,與勞資雙方洽談解決問題。

由于南洛園坵是英國財團所有,大馬獨立后,英國人無意再留在本邦,因此出售園坵,並演變成榕吉拆賣的結局。

在拆賣已成定局的情形下,勞方已處于下風,不過政府鼓勵資方盡可能讓工友優先購買園地,以照顧他們的生活。

當年大部分買主,都是附近的園坵華裔工人和馬口商家,萬余畝的土地被買主一段段買去,結束榕吉的園坵時代,為當地華人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

其實,這個大園坵被拆賣,除了昭示英國人在大馬殖民地的落幕,也為當時弄邊州選區捲起一片政治風雲。

政治人物介入

榕吉勞資雙方因拆賣園坵掀起爭端后,馬上引起政治人物的介入,當時因與馬華不和憤而退黨的弄邊區州議員譚建生站在勞方,與工友一起對抗資方。

馬華的余國振當時協助拆賣,被列為站在資方的立場與譚建生打對台,雙方在這個事件交手后,兩人在1969年大選正式較量,最后余國振獲勝,他更在往后的3屆大選連任該區州議員,並于1978年受委森州行政議員。

當年兩大勢力火拼,恰逢六十年代國際形勢分左右派的意識形態對抗,一時風起雲湧,大馬半島政治色彩敏感,同情膠工隨時被扣帽子,大多數人都以眼前的狀況看待這場戰役,很少人把目光放在較遠的前途考量。

如果賣不成,榕吉會怎樣?

有人曾問,當年既然南洛集團要離開,為何不尋找本地財團買下榕吉,讓園坵照舊營運,讓膠工照樣有工作?

47年后的今天有人重提此事,如果當年榕吉賣不成,或者被另一大集團收購,榕吉今天又會是怎樣的面貌?

“依舊是保持園坵的格局,還是演變成今天的新村面貌?原有的園坵膠工,有機會擁有本身的園地嗎?”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