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义(完结篇)居民住惯不愿迁 老组屋装载老回忆
报导:曾健豪
地点:吉隆坡汉都亚组屋
空间不算宽裕的旧式人民组屋,在素质上或许无法和排屋或独立式房屋媲美,甚至在设计上被新颖组屋抛在后头,但后者同样没有建造了数十年的历史以及许多邻里相处数十年的温馨情怀。
建在市区的人民组屋并不少,惟申请者都须符合当局条件,故大部分居民皆来自中下阶层,一间窄小单位住下7至8口,司空见惯。
隆市区历史悠久的组屋,汉都亚组屋必定占上一席位,该组屋建在1969年,建成后就由三大种族居住。
曾被称为邵路
汉都亚组屋的名字,一叫就是45年,虽然城市人都知道其名字是取自路名,但又有多少人知道,其最早期的名称?
据知,大马由英国统治时期,汉都亚路被称为邵路(Shaw Road),后来,路名才和组屋一起“改名换姓”。
汉都亚路四通八达,附近就有轻快铁站和电动火车站,但该区在大事发展前,四周都是菜园木屋。如今,汉都亚组屋旁边的店屋及大厦,就是有名的何清园时装批发城。
对老一辈居民而言,组屋里有许多美好回忆和难忘的人事物,相信也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居民都不愿迁出当地。
外劳入住卫生变差
在屋主纷纷转租单位给外籍人士居住后,汉都亚组屋卫生条件每况愈下。
外劳居民多,过去一个窄小单位容纳一家多口的情况,如今也让外劳家庭“续演”。
当地组屋挺有价,屋主买下后不愁没人租,哪怕是单房也不例外,双房单位更可能需以750令吉租下。
冯忠强说,在外劳入住后,首先受影响的是卫生,如今的组屋底层,四处能看见垃圾的“踪影”。
他指出,每层楼皆有垃圾槽,以让高楼居民把垃圾丢到底层,但数年前遭到当局封锁后,高空抛垃圾的问题就经常发生。
他坦言,过去居民会与承包商合作,负责走廊清洁工作,维持组屋整洁,但如今已难以号召众人。
“除了卫生问题,电梯失灵也是个问题。”
另外,由于当地接近属毒窟的辛炳路,因此过去曾有不少道友来到汉都亚组屋进行交易,惟经警方专注打击后,居民已甚少看到瘾君子。
公共交通方便
当地老居民冯忠强(82岁)指出,虽然汉都亚组屋最大的单位仅有两房,政府也陆续在别处兴建了不少新组屋,惟街坊并没因此产生搬迁念头,毕竟大家住了十余年,除了适应了环境,当地公交也极方便。
他是当年首批入住的居民之一,虽然其孩子已自组家庭,惟他并未因此感到孤单,每日生活仍然是到外找相熟人士相聚打发时间。
“新建组屋在沙叻秀、蒲种等地区,即使申请获批,不见得环境比这里好。”
另一居民蔡文树说,早期单房单位的月租是42令吉,之后才调涨至72令吉及现今的94令吉,价格都很公道。
一住就是45年,他仍然是居住在相同单位,也对现况感到满意,未有搬迁打算,也没想过申请2房单位,或许早已习惯如今的空间。
杂货店改由印裔经营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过去汉都亚组屋商民齐聚在底层,孩子在天井追逐的画面已成追忆。
早期2栋组屋拥有5间杂货店,茶室也至少5间,因此早上都能看见许多银发族在茶室品尝早餐,并与其他居民交谈。
早期的商店不如现在多,所以杂货店所扮演的角色,就如现今的超级市场,居民欲购物都会到楼下的商店。
谈及购物,只要过节,数间杂货店就有人潮,尤其是华裔居民,新年所需的物品,通常能在店内找到。
如今,除了居民外迁,许多杂货店也已易手,公众甚至能看到其中一间商店,如今是由印裔所经营。
其中一名经营逾40年的杂货店业者指出,以前商民都相熟,楼下尽是谈天笑声,每当放学时段,天井走廊就是小孩的喧闹省声,但如今很多时后是一片死寂。
“如今毗邻的杂货店是印裔所营业,由华人经营的店已少。”
相信是高楼加上可自由出入的缘故,当地也曾发生过数宗跳楼命案,死者包括不堪病魔折磨的人士、犯罪的男人及一名来自巴生的女学生,皆选择在汉都亚了结生命。
尽管无法了解死者寻死原因,但当地居民没特别把该些事件放在心上,也没人遇过灵异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