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發:“馬上停止開發 別再動它一寸土地”

獨家專訪:大馬著名水文專家張善發

報導:丘惠萍

(吉隆坡28日訊)“請別再動它一寸土地!”

大馬著名水文專家張善發說,金馬崙的森林已經“體無完膚”,連一寸森林地也不能再動了,人們必須馬上停止金馬崙一切開發活動。

他說,金馬崙的天災也屬人禍,當地災害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長年累月累積下來;當地居民沒有良好照顧環境,及政府當局執法不嚴也是其一背后因素。

張善發也是水利灌溉局資深官員,對各州水質及環境有深入認識及研究。他接受《中國報》專訪時透露,金馬崙河流域幾乎50%土地已被開發,甚至嚴重超過森林保留區4倍的比例,與原有的農業發展與規劃不成正比,已不適合再開發。

搭建許多遮陽棚

“初期的金馬崙有大片森林,1947年開始以茶園聞名,接著有菜園,后期種植花果,直至成為很受歡迎的國內高原旅遊勝地。”

張善發指出,金馬崙有3個主要市鎮,即冷力、丹那拉達及碧蘭璋,還有很多原住民村落,由于這20至30年來,遭受不受控制的土地開發,在農業過度發展及失衡下,嚴重破壞金馬崙原有的高原區水土保存特性。

他說,過度開發已使大部分森林覆蓋地不能滲透雨水,當地菜園也搭建了許多遮陽棚(也稱遮雨棚),每逢下雨,雨水就直接流到地面,加劇雨量及泥土侵蝕。

他補充,除了土地過度開發,農業廢棄物隨處亂丟也是人為問題。他舉例那些裝植樹苗的黑色塑料袋,在金馬崙處處可見。每逢下雨,這些塑料袋和淤泥就一起被沖到河道,當河道阻塞后就引發決堤。政府每年必須耗費近2000萬令吉挖泥漿。

他說,淤泥及垃圾堆積也是導致河床變淺,氾濫成災的原因。

現有居住地早期是河道

張善發笑言,金馬崙的居民不知道,可能他們現在住著的地方,事實上是河道。

他說,早期的金馬崙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河道,深具水力發電潛能,因此,當地建有好幾個大大小小的水壩。

他指出,河水多數被引進水壩,河流的水相應就減少,基本上,水壩一年才洩洪一次(放水)到河裡,經過一段時間,河流乾涸了,人們看到該處沒有水,就陸續搬來住,建下很多房子。

他說,人們在當地住下來后,也在小河上建小橋,作為通道,但那些人造橋是不符合安全規格,難擋大雨。

張善發也出示金馬崙的平面圖,從冷力、巴登威利、丹那拉達至甘榜拉惹等,可見當地過去很多河流,后期都被居民佔用作為農業或居住用途。

他說,最危險及令人擔心的是,那些原是河流卻被佔用的地方,始終是河道,豪雨來隨時淹沒整個地區。

天氣有變雨大而量多

張善發說,今年11月5日的金馬崙洪災,主要是雨大而量多,加上下雨時間長達6小時,雨水演變成洪水,一觸即發。

他說,高原地帶的洪災來得很快,不像平原水流慢慢來。

他指出,金馬崙是全國下雨最多天數的地方,由1948年至2013年,平均一年207天都在下雨,相比吉隆坡和巴生,一年平均祇有150天下雨。

“上述65年數據顯示,金馬崙經常下雨,但降雨量不多,屬漫長細雨那種,但近幾年金馬崙天氣有別,雨大而多。

“今年11月5日的雨量分佈非常廣,上游和下游下非常大的雨,造成重大損失的災害。”

新聞背景

豪雨成災損失慘重

2013年10月23日:疑因降雨量激增,金馬崙蘇丹阿布峇卡水壩蓄水過量,當天凌晨時分洩洪后,處在下游的巴登威利新村發生開埠逾60年來最嚴重突發洪災,釀3死1傷1失蹤悲劇。

2014年11月5日:冷力舊新村下午豪雨成災,逾百人受困汪洋中,殃及人命及損失慘重。當天滂沱大雨,雨量驚人,冷力河水位于6時30分許劇漲5尺之高,沖毀河道旁的防護圍牆,殃及沿河逾40戶各族人家,現場滿目瘡痍。

市场脉搏
更多
看影音热议更多
健康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