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納斯Anas Zubedy : 貧窮印裔缺乏競爭力 | 中國報 China Press

阿納斯Anas Zubedy : 貧窮印裔缺乏競爭力

誰是馬來西亞印裔?



慕扎法德斯蒙德塔特在他的《馬來西亞印裔:歷史、問題和前景》書中,描述了廣大印裔社群其實是由不同的小社群組成。其中一個最大的分野,是興都教徒及印裔穆斯林。

文化上,印裔也被分成4個主要群組:

(1)精英,包括專業人士、政府高級官員和私人公司中的高級管理人員;



(2)受英語教育者組成的較上層中產階級,主要是政府公務員;

(3)受過教育的較下層中產階級,包括商人、教師、新聞從業員、小農戶;全部基本上不為政府服務;

(4)為政府服務的勞工──在公共工程局、醫療服務界、鐵路業、碼頭、大城鎮的地方政府機構;也有受私人聘請者,主要在園坵。

印度社會仍高度分化,這些群體之間很少互動,更幾乎沒有任何社會交流。

這些印裔是怎麼來到馬來亞?

有一小群上層階級的淡米爾人帶著自己的資源來到馬來亞,他們經營貿易、商業和金融。這些上層階級的淡米爾人人數雖少,卻有顯著影響力。

根據慕扎法德斯蒙德塔特所說,他們“產生與他們人數不成比例的影響。”

第二組更大的淡米爾人,是在英殖民地時期來到馬來亞,他們是錫礦和園坵的合同勞工。

這些人來自淡米爾社會的最低階層。從他們簽了合同,必須在馬來亞艱苦工作以抵銷旅費及應聘費用的情況看來,他們是“明顯揹著債務的奴隸”。

他們的工資極微薄,需要工作到合同期滿才能還清旅費,而這種情況在馬來西亞並不罕見。

這種情況在許多英殖民地也可以發現,例如斯里蘭卡;這個體系遺存的作用迄今可見。

獨立後,這些印裔勞工社群怎麼了?

根據慕扎法德斯蒙德塔特說,獨立后,小群較富裕印裔中產階級和大群“徘徊在貧困邊界”勞工階層所產生的裂縫,“繼續存在”。

中產階層過得很好,主導著某些專業,如法律和醫學。兒童入讀小學和中學的入學率保持不變。但是,那些住在郊區,尤其是園坵者而言,貧困問題顯得棘手。

同時,獨立后最大的轉變是城市化,並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缺乏根本生活能力的城市印裔,患上了“新的貧困綜合症”。

當新經濟政策的策略帶來不斷增長的工業化,那些離開園坵的印裔工人發現,他們沒本事在城鎮爭取就業。

他們不曾受教育,不僅不懂英語,許多人也沒有掌握適當的馬來文水平。

他們也缺乏工作技能,因此再次被迫在惡劣環境中生活。事實是,印裔貧窮社群的情況在獨立后更糟了。(譯:余佩妮)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