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生活主題.改編不能照抄 要消化 | 中國報 China Press

富生活主題.改編不能照抄 要消化

報導:譚絡瑜
圖:張智玟



台灣暢銷作家九把刀導演改編自小說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大賣座,《等一個人咖啡》也大收旺場,改編小說難道就是現今電影的成功方程式嗎?

到底是《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一個人咖啡》原著小說好看,還是電影版好看?九把刀的書迷和影迷各執一詞。即使你因九把刀鬧得風風雨雨的出軌新聞對他印象不佳,也不能否認他掌握了用文字與影像打動人心的秘訣。

把小說改編成電影,早已不是新鮮事,從20世紀30、40年代開始,從中西方古典文學到暢銷通俗小說,成功改編成賣座電影的例子不少。

為何電影制作公司選擇改編小說?馬來西亞導演何宇恆表示,小說可以啟發電影創作靈感,小說可以提供電影所需的故事題材、情節,小說家可以參與甚至執行電影劇本改編。暢銷小說作者已經擁有龐大讀者群,也可以為改編的電影與電視帶來現成的大批觀眾。



就電影產業而言,小說改編是必要生產模式,選擇改編有潛力的小說或暢銷小說,是必然手段,而且往往需要獨具慧眼,搶在其他製片或是電影公司之先,以最低成本買下改編權或是優先改編權。另一方面,小說家也會因電影這個能見度極高的產業而水漲船高。一些暢銷作家一發表新作,就被電影制作公司買起版權,例如美國知名小說家史蒂芬金與台灣小說家瓊瑤。

忠于精神,但可跳出框框

何宇恆本身愛讀小說,小學五六年級就把全套金庸武俠小說啃完,在美國留學時逼自己讀英文小說,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對于他的電影創作有一定幫助。

小說和電影本來是不同的媒體,改編,自然不是把小說轉成劇本拍成電影如此簡單。何宇恆認為,所謂忠于原著的拍攝方法,絕對不是按著小說情節拍攝便可達成,因為更重要在忠于小說的精神風格,在以誠懇的基礎上再創造,只有如此,電影與小說才真正能互相沖擊結合,釋放出不一樣的張力和能量。

他本身喜歡的小說改編電影有昆汀塔倫天奴導演,改編自小說Rum Punch的《危險小說》(Jackie Brown),史蒂芬妮梅爾系列小說改編的《暮光之城》,王家衛導演的《東邪西毒》等。王家衛的《東邪西毒》被許多金庸迷批評完全乖離原著,他卻覺得導演大膽擺脫框架,從人物創作出另一個故事的精神非常可貴。

人們對名著一再改編不厭倦,乃是因為每一位導演都有不同的生活經驗,和不同的想像空間,于是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紅樓夢》、金庸名作被改編了無數次。有趣的是,不同時代的觀眾有不同共鳴,比如周星馳的《大話西遊》,在50、60后眼中可能是胡鬧的無厘頭,卻成為80、90后的愛情寶典。

處理不當 會失原味

一本生動精彩的小說搬上銀幕之后,往往並不見得相等的生動精彩。為什么有很多文學名著改拍成電影之后,不但觀來索然無味,甚至感覺格格不入?而一些通俗不起眼的小說,反而可以拍成趣味盎然甚至深具藝術水平的電影?

何宇恆表示,把小說文字化成影像是很大的挑戰。首先要考慮到小說的題材和形式,有一些表現形式特出且寫作風格特殊的小說,要搬上熒幕轉換成影像形式,通常來說是相當困難的。電影是聲光媒體,小說文字無法直接提供的視覺與聽覺內容,是電影重要的載體。動人的電影故事是透過影像(攝影、剪接)、表演(明星、演技)來述說、呈現,聲光效果更能吸引觀眾。

取捨章節,重新創作!

大馬中文電影起步較晚,近年開始也有將本地文學作品搬上熒幕的例子,如改編自馬來西亞著名漫畫家徐有利作品《哥妹倆》,“全民電影”導演周青元監製改編本地作家許友彬著作的兒童電視劇《七天》等。不過,改編本地小說的中文電影,仍未正式出現。

馬來西亞出版社平方集團首次主辦總獎金超過10萬令吉的《魔豆原創短片比賽》,邀請何宇恆擔任評審。何宇恆導演的電影曾在國際影展多次獲獎,原來他當年拍攝的第一部短片,也是第一次參加比賽就獲獎。他覺得,現今大馬年輕人有很多平台可以讓自己的作品讓人看見,跟從前他那一代相比,實在很幸福。

技巧重要,態度更重要

他曾受邀擔任本地一些短片比賽評審,發現有的作品呈現形式,如演員、影像、音樂、剪接處理手法都很相似,是受學校規範的結果。他鼓勵參賽者打破規範,發揮不受約束的創作精神,並期待看到精彩的本地小說改編短片。

將幾萬字的小說拍成10分鐘的短片,是一種挑戰,經常出現的陷阱是,如果僅僅把原著精華情節呈現出來,可能就會變成拍MV。如何取捨情節,甚至徹底拋開整個故事架構進行再創作,都考驗創作者“說故事”的功夫。

“掌握拍攝技巧固然重要,但創作者如何看世界的態度更為重要,因為這直接影響到你創作的東西是什么。”他的啟蒙導師、已故馬來導演雅斯敏尤索夫的電影呈現出她個人視野,與對這個世界真誠的熱愛。

其實,小說改拍成電影,導演的詮釋角度和拍攝方法才是真正重要的關鍵所在。改編不能照抄,而是消化、吸引,要避免照搬原著,改編者必須看大量的創作文學,沉澱、過濾后,才會有自己的東西和自己的聲音。他說:“一部10分鐘的短片,就是自己的宇宙。”


金庸梁羽生跨時代受捧

有些武俠經典小說,跨時代經歷幾十年,一再被無數次重拍,其中以金庸及梁羽生的作品尤甚。梁羽生的《白髮魔女傳》今年再度搬上大銀幕,由黃曉明及范冰冰主演,而最新改編金庸小說的電視劇《神鵰俠侶》,也在今年推出……

金庸作品中最早改編為電影的,是1958年胡鵬的黑白粵語片《射鵰英雄傳》,上映后反應不俗,從此開了改編金庸小說拍成電影的先河。

19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同時促進了電影業。承接60年代后期興起的華語武俠片,梁羽生和古龍的武俠小說也被改編成電影,導演張徹成名作《獨臂刀》和《射鵰英雄傳》、《俠客行》、《飛狐外傳》、《碧血劍》和《神雕俠侶》,風潮所及,無疑壯大了武俠片的發展。

80、90年代影視界紛紛重新演繹金庸小說作品,一時間上映了數十部新版本,如許鞍華導演《書劍恩仇錄》、胡金銓、徐克等合作的《笑傲江湖》。

至今,金庸小說改編為電影歷經四十多年,數量雖多,但質量參差。原因是金庸小說本身不易改編,加上編劇和導演不約而同地偏愛長篇大作,及對解讀原著和電影表現方式的偏差,更令影片難以成功。如場景方面,金庸作品一般的描寫時間長達數十年,空間縱橫千里;群雄聚會、千軍萬馬的戰爭場面等,均使電影調度困難重重。

在內涵方面,金庸小說規模宏大的格局及其精妙深廣的象征寓言意境,也教導演難以把握,以致改編精品並不多。

瓊瑤稱霸文藝片時代

台灣電影在小說改編而言,有三段值得回顧的重要時期,其中有兩段是關係密切的小說改編電影高峰期。

第一是19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也就是台灣電影黃金時期。此時期以文藝片與武俠片為最主要類型。以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為例,從1965年的《啞女情深》至1983年的《昨夜之燈》,改編總數就有為數約50部之多,之后更有持續電視劇的改編。

第二是1983年至86年的新電影時期。此一時期以現代文學及鄉土文學小說改編為主,短短4年間,改編小說總數超過30部。第三段歷史是小說改編幾乎從台灣電影產業消失的90年代至小說改編電影《父后七日》爆紅前的2010年。

在這段時期裡,由台灣小說改編的台灣電影屈指可數,其中《少女小漁》(1995)與《天浴》(1998),改編的是中國旅美作家嚴歌苓的兩篇作品。接下來便是九把刀時代,2011年他執導改編本身自傳式小說的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4年《等一個人咖啡》都大熱賣座。

世界名著也曾是寵兒!

上世紀40、50年代的美國好萊塢黃金年代,把文學名著搬上銀幕一時蔚為風氣,十分盛行,從19世紀的一些經典小說如《紅與黑》、《咆哮山莊》或《包法利夫人》,到20世紀40、50年代美國作家海明威當紅時的一些小說作品如《戰地春夢》、《太陽依舊上升》或甚至《老人與海》等,紛紛改拍成電影走上銀幕與世人見面。

60、70年代仿彿所有文學名著已被拍盡,好萊塢的風向突然轉向當代的一些通俗小說,比如像《畢業生》、《教父》、《飛越杜鵑窩》等等,不勝枚舉。到了80年代,某些二十世紀作家寫的小說作品,突然又吸引住電影導演的注意,如英國導演大衛連拍攝《印度之旅》。近年賣座的好萊塢大片如《達文西密碼》、《魔戒》、《哈利波特》、《斷背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是改編自小說。


創作瞄準青少年市場

也許因為九把刀很紅,既是暢銷小說家又是賣座電影導演的形象太成功,訪問小說作者伊卡之前,我腦海中浮現的影像就是:一個滿年輕,看起來很像九把刀的男子。

他,果然很年輕,穿著潮服,像個時尚文青,和九把刀一樣戴著黑框眼鏡,另一個與九把刀的共同點是:他也寫小說。伊卡雖然出了兩本小說,遠遠比不上九把刀作品數量,但能夠出版小說,可是夢想成真,一切都得來不易。

33歲的伊卡畢業自台灣中正大學中文系,曾經在吉隆坡尊孔獨中擔任華文老師。據說他第一天到平方集團出版社應征當編輯時,完全不是現在的形象。平方集團中文部總編輯呂畢姍(Albbie)回憶面試伊卡時,他穿著斯文的襯衫西褲,手里還提著一個公事包,一副老師的模樣。那后來怎么變成潮青?伊卡笑道,現在的打扮比較符合出版社的文化,也是自己感覺最舒服的樣子。

教了五年書,2011年,他辭去老師的工作,離開校園進入出版社當編輯,負責漫畫的文字編輯和寫專欄。他一直很想出小說,也曾經參加過比賽,曾經獲得林語堂文學獎。當Albbie宣佈出版中文小說,編輯同事有機會寫小說時,他感覺特別興奮,終于有機會出版自己的小說了!

魔豆原創小說的目標讀者是中學生,恰恰是伊卡曾經最熟悉的對象。他在當老師的五年里,每天與青少年為伍,對青少年的問題、思想和故事最熟悉不過了,過去教書經驗成了最好的創作素材,寫青少年小說得心應手。“我曾經立志要寫一部可以帶進校園的小說,現在夢想實現了。”

科幻情節討論現實

他先寫了第一本《只有我听得到》,故事是說一個患有腦癌的青少年,無意中獲得超能,運用超能力認清了自我,實現人生夢想。小說獲得好評,反應良好。他很快又出了第二本小說《你知道嗎?原來他曾經來過》,內容是一個來自都巿單親家庭的男生,與一個來自新村的女生偶然相遇,他們得到一個由愛神丘比特化身的嬰孩,展開一段奇幻經歷,故事討論家庭問題,也描述純真友誼。

他寫小說有清楚的目標設定,一.對象,讀者是小學四年級到中學生。二.內容:貼近中學生。三.背景,加入本地元素,例如他第二本小說背景令人聯想到適耕莊。四.文字,采用規範中文,不會文皺皺,也不粗俗。

忠于精神,但可跳出框框

小說出版后一年,沒想到現在有機會被改編成短片,身為原著者,伊卡覺得不可思議又充滿期待。他認為:“現在很多電影改編自小說,同一種文體可以變成不同平台上的作品,一個idea可以在不同舞台上使用,這是很有趣的事。”

“但如果只是把文字轉化成影像,那意義不大。我更期待參賽者可以抓住小說精神的部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說不定改編的短片比原來小說更精彩。”

作者創作小說,想必腦海中都有男女主角的影像,改編者找來的男女主角未必符合原著者的“心水”。對于這一點,伊卡倒表示他無所謂,即使短片導演找來“醜醜”的主角,只要把角色詮釋得好就ok。說到這里,Albbie透露,伊卡對于小說配圖人物可是非常有要求哦,連女主角頭髮長短,也一定要和他想像中的一模一樣。

伊卡解釋,因為小說是屬于自己的創作,所以有要求,但改編成另一個媒體,就完全放心交由別人去自由發揮。他以日本推理小說《古書堂事件手帖》為例,小說改編成漫畫非常相似,但再改編成連續劇時只取人物和故事主軸,情節大幅度更改,結果被原著粉絲罵翻,但伊卡卻覺得改編得很好。“我鼓勵再創作,如果有參賽者把我的作品重新詮釋得更好,我會更感動。”

記者問他未來是否有可能自己來當導演,把自己的小說改編成短片或電影呢?他笑答沒想過成為第二個九把刀。“我很開心看到大馬創作舞台上百花齊放,但自己就不需要跨平台去證明自己。”不是每個寫小說的人都想成為九把刀,伊卡還是很滿足于用文字構造自己的想像世界。


打造大馬版九把刀!

為了鼓勵改編本地小說成為影像的風氣,“魔豆原創”大膽地創辦《魔豆原創短片比賽》,讓參賽者以魔豆19本小說的故事,拍出不超過10分鐘的短片。

非一般原創精神,鼓吹原創改編。為原創而生的平方集團出版社主辦總獎金超過10萬令吉的《魔豆原創短片比賽》,一推出即引起了矚目。

屬于平方集團麾下的“魔豆原創”,標榜的正是當今得令的流行文學。風格清新有趣的“魔豆原創”,在短短一年間便出版了19本小說著作,並迅速擠入大眾書局十大暢銷排行榜,一躍而起成為大馬中文青少年小說領域的一匹黑馬,也打造了一個又一個大馬版“九把刀”。

為了進一步把這股原創精神發揚光大,“魔豆原創”大膽地在7月杪宣佈創辦《魔豆原創短片比賽》,宗旨是把“魔豆原創”的文字創作化為影像,帶起原創改編的創意理念。

平方集團邀請了大馬音樂界創作才女宇珩為宣傳大使,也大灑銀彈,大方送出10萬令吉給有理想、有想法的創作人。10月拉隊北上南下,展開一連串的造勢活動和分享會,為的是讓媒體和短片發燒友了解更多,一起為原創精神努力。

《魔豆原創短片比賽》評審的名氣都擲地有聲,他們分別是得獎短片和導演何宇恆、電台DJ和資深編劇林麗葉、資深編劇巫紹祺,以及平方集團中文部總編輯兼魔豆主編Albbie呂畢姍。

堅持,才能實現夢想

Albbie在2003年加入平方集團,曾參與《漫畫王》和《POPCORN》創刊策劃,現為中文部總編輯。她在2009年開始執行《X-VENTURE》系列策劃,並負責編書、故事編劇和撰寫專欄。她正著手策劃《糖果工房》系列漫畫,以及新品牌《魔豆》少兒成長小說。

談起小說,她就特別興奮。“我其實也在寫自己的第一本小說,但只寫了四章就因為工作太忙碌而擱下了,遲遲未能完成。”雖然她暫時未能成為小說作者,但能為別人做嫁衣,一連出了超過20本小說,也算了不得呢!

關于小說夢,她透露了童年趣事。話說她小學四五年級的志願是:“寫故事的人”,卻被老師取笑:發夢要趁早,你不行的。她信心大受打擊,但又不甘心,于是私下偷偷拿同學來做練習。“很好笑的是,當時我會去問同學有什么夢想,然后就會發揮想像力,把他們的夢想寫成一個故事,然后再給回他們看。”自己寫故事,還會“無成本發行”給自己的讀者看,她笑說當時太單純,竟然沒想到可以把故事賣給同事。

這段童年往事,原來是一個預示。“現在回想,我覺得老師說得沒錯,夢想是要很堅持才會實現的。”

不想用糖衣包裝現實

進入出版社后,Albbie一直忘不了出小說的夢想,但因為時機未成熟而擱置。“想了十多年的夢,終于去年成功說服老板,實現出版原創小說的夢想。”魔豆原創小說作者有的是特約作家,有的來自平方出版社編輯部。2013年8月出版第一本,到今年11月,一年多的時間里面,魔豆原創就一口氣出了22本小說,第23、24本正在印刷中。

魔豆原創小說的目標讀者是中學生,少年文學作為銜接幼兒文學和成人文學的橋樑,內容貼近青少年現實生活。她表示小說內容並沒有特別設定,雖會過濾一些敏感元素,但卻不會有所限制。她舉例,《只有我听得到》里面的男主角有個爛賭的爸爸,故事里也出現在地下賭場;《你知道嗎?原來他曾經來過》的男主角來自單親家庭。“我們不想用糖衣包裝現實,不讓青少年對現實生活有童話般的想像,而故事反映的可能就是他們的真實生活。”

鼓吹改編風,今驗收成果

出了一系列小說,Albbie把夢做得更大。“平方集團一直強調原創,我們已經出版了漫畫、小說,接下來還可以做什么?”她說:“我自己讀小說的時候,腦海里很自然會出現許多畫面,于是我想不如讓有能力的人,把小說文字化成影像。”于是,《魔豆原創短片比賽》誕生了。

《魔豆原創短片比賽》鼓吹改編風氣,讓參賽者改編魔豆原創19本小說的故事,把小說文字化成影像,改編成不超過10分鐘的短片。組別分為中學組和公開組,獎金從5000令吉到2萬令吉,最佳劇本獎除了獎金還送相機。短片比賽有如此豐富獎金,實屬少見,Albbie笑言,希望重賞之下有勇夫,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創作。

2014年11月30日這一天,正好是比賽的截止日期,Albbie感到特別興奮,迫不及待想早點看完所有參賽作品,就像每一次她收到作者寫的最新小說初稿,總是忍不住一口氣讀完。每一部注入心血和時間完成的創作,都是一份驚喜的禮物,她期待著這一次的原創短片比賽帶給大家許多驚喜。

更多有關《魔豆原創短片比賽》的最新消息,可以瀏覽www.gempakstarz.com:或面子書專頁:I.Love.MagicBean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