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路,一路接一路,某某私立大學或學院,總有一間在你左右。如今升學深造,不再是父母輩那個年代般遙不可及的夢想。但夢想有兩種,一種近乎理想,另一種是林夕說的就“夢+想”而已。
張三大學和李四學院的數目之多,多到學生和老師都快不夠用了。按照高教部數據,私立大學就有37間、大專學院20間、7間海外大學分校,還有400多間學院。
哪來那么多學生?還有,哪來那么多師資填滿這些饑餓的大專院校?校方擠破腦袋,各家各法,祭出法寶,賺取學生家長的錢,學生借貸用未來錢,餵養一台台冷冷的教育機器。
業內害群之馬一再上下其手,不久前,4名外國學生投訴本地一間私人學院的課程貨不對辦,要求索回逾2萬令吉學費和護照,不過是冰山一角。
惡性競爭讓學費“愈來愈好談”,高等教育的成本變低了,卻拉高了社會代價,這個社會早已告訴了我們一個個殘酷的答案──高學歷不等于有能力。
衡量合理需求
高教部去年宣佈凍結私立大學、大專學院及學院的申請,為期2年。總算看到了那些害群之馬中的爛學校爛養爛教,爛用政策之便,爛發學生簽證,讓大馬高等教育之名一點一點爛掉。
但當局真的搞懂了推動高等教育不是靠算人頭嗎?
政府如同企業,也要拼業績。所謂凍結也是暫時性的,那就拜託認真點,嚴厲把關吧!別把學生之失,當作政府之得啊!請再三衡量合理需求,才可能找到平衡點,避免讓學生落后在起跑點。